何文波:中国钢铁正在成为世界钢铁技术进步驱动者、绿色转型贡献者
“中国钢铁成为世界钢铁技术进步的驱动者和绿色转型的贡献者,不仅是我们的愿望,也不只是我们的行动,而是正在成为现实。”10月2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在2024年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论坛暨第九届宝钢学术年会上致辞时指出。
他同时强调:“如何在有效履行产业使命并保持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前提下实现绿色转型,是钢铁业实现低碳目标的核心课题,需要包括钢铁业自身在内的整个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的共同努力。”
何文波表示,纵观世界钢铁发展历程,钢铁材料自产生之日起,就发挥着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结构材料的作用。即便是在新能源、航空航天、深海等新兴领域,钢铁材料依然是应用最广泛、最具性价比的结构性材料。据世界钢协预测,今后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全球钢铁的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基于此,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钢铁业也是各国政策制定者不得不理性面对的重大课题。“世界钢铁力量和智慧的汇聚,正在改变着钢铁业的整体面貌,使我们对钢铁行业实现低碳转型目标充满信心。我们相信,钢铁一定是解决世界气候问题的重要贡献者,这不仅体现在钢铁本身,还体现在我们为用户实现的巨大降碳价值。”他说。
何文波回顾道,自2020年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加快了转型的步伐,至少22家中国钢铁企业的60项突破性低碳共性技术示范项目正在持续推进,其中,18项进入研发阶段,21项进入中试阶段,16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自成立以来,积极发挥平台作用,在低碳冶金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最大的钢铁消费国,正在通过全面的技术更新、装备升级、流程再造等根本性措施,让中国钢铁在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上越走越快。”他总结道。
持续深化共识,积极应对绿色转型挑战
在何文波看来,绿色低碳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覆盖全领域、贯穿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随着全球钢铁业对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钢铁业的绿色转型在政府要求(各国政府)、标准约束(各种新创生的标准和规则)、用户导向(下游先行产业和先行企业)三种力量的驱动下,正在迅速延伸至产品、数据、标准、认证等各个环节,钢铁绿色转型在技术、产品和规则等领域的要求都变得日趋迫切。
“当前,钢铁工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艰难时期,面临市场压力、环境压力、成本压力和转型压力,要走出困境,要开辟新天地,要构建新的产业发展场景,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何文波强调,“从行业到政府、从中国到全球,都要以创新为基本理念和出发点,启动并推进一系列发展环境的重建,这里既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也包括政府的制度创新、治理创新。”
当前,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纷纷出台新的针对温室气体的政策。欧盟出台了碳边境调节机制,美国发布了《关于自愿碳市场联合政策声明和原则》;联合国工发组织、WTO、世界钢协等共同组织启动了“钢铁标准原则”的编制工作,推动世界钢铁标准一致性建设,促进全球公平贸易。
何文波介绍,中国政府也刚刚发布了《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总体要求是建立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新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的政策制度体系,特别是将钢铁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工作方案已经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这些政策的不断推出和陆续实施,无疑表明了中国钢铁的绿色转型开始从凝聚共识阶段向行动落实阶段的实质性转变。”他说。
据了解,为系统推进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工作进程,钢协在2021年就提出了“抓基础、谋突破、树标杆、搭平台、建标准、创机制、重自律、严监管”的24字行业工作指导方针,中国钢铁行业按照上述方针持续稳步地开展各项工作,每一项都有安排,每一项都有进展,具体成果正在陆续显现。
何文波进一步呼吁:“中国钢铁要一如既往地做好低碳转型的探索者、合作共享的践行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气候变化。钢铁企业要继续加强前瞻性政策研究,进一步打破惯性思维,界定碳排放约束条件、统筹部署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整体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体系、创新体系和指标体系,在绿色低碳工作中始终保持主动进取姿态。”
强化创新协同,聚焦关键技术提升创新效能
何文波认为,要在低碳冶金技术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对突破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探索和投入必不可少。“虽然充满风险、投入巨大,但却不可不为。但由此也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即以什么样的代价来实现这种突破?以及这种代价应该由谁来承担?怎样解决由于经济性风险与绿色收益不匹配对大规模低碳技术投入带来现实阻碍的问题?”他进一步引申思考。
何文波表示,钢铁行业的低碳关键技术创新,一定是原始创新,而且周期长、风险大。作为行业整体,既要研究如何聚焦关键问题,尽量减少无效投入;又要研究在聚焦的基础上,如何协调和整合主要创新主体的有限力量,尽最大可能形成共同面对和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
为了更有效率地调动各类创新资源,有效组织不同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关键技术的创新活动,2022年下半年,钢协组织全国主要钢铁企业研究院的院长、技术中心的主任深入研讨,形成《上海共识》;今年,钢协低碳工作委员会又更新发布了《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
此外,根据国家加快推动形成我国低碳核心技术攻关的顶层设计,正在筹备的“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在中国宝武等钢铁龙头企业和各主要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形成了初步建设方案,未来将重点围绕富氢或全氢气基直接还原技术、富氢碳循环高炉技术、氢基熔融还原技术、近零碳排电炉流程技术、钢铁近终型制造技术、高废钢比高效转炉技术、冶金渣显热回收及高效化资源化利用技术、CO2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八大技术组织协同攻关。
“在中钢协年度理事会上,多数会员企业都赞成并强调要尽快创立一套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协同攻关机制,这项工作已经启动,希望更多的钢铁企业、科研机构和专家们积极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在谋求钢铁低碳关键技术突破上,形成国内、国际协同创新双促进的良好局面。”何文波表示。
构建绿色产业链,共享低碳转型成果
何文波表示,钢铁业走向碳中和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转型,原料结构、能源结构、产品结构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因此,钢铁工业的转型不仅是钢铁业自身的转型,也是一项涉及全产业链和生态圈的整体转型工程。
“作为钢铁产业链的关键节点,钢铁企业如何进行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与业务合作,是能否实现钢铁工业根本转型的要害和难点所在,也是机会所在。”何文波从上、下游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从下游看,随着汽车、能源、交通等行业对低碳排放钢需求的增长,下游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改变,新的赛道正在形成。“钢铁行业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要主动对接新需求,主动采取行动,打通上下游关键节点。”何文波表示。
为了更好地协同产业链上下游,2024年钢铁行业EPD平台开始扩展至钢铁全产业链,并已经与瑞典国际EPD体系、意大利EPD平台达成合作共识,签署合作协议。同时,依托钢铁全产业链EPD平台,中国钢铁行业成立了低碳排放钢标准工作组,基于近3.5亿吨钢铁产品碳排放基本数据形成了符合国际标准规范和中国钢铁行业实际的低碳排放钢标准体系,将作为衔接上下游和国内外的重要纽带。
从上游看,钢铁工业的整体转型由于所涉经济规模和资源使用量巨大,因而通过何种路径才能够与绿色能源和资源开发进程相协调,已成为产业链转型的跨行业重大议题。
“从目前多数钢铁企业选择的技术路线来看,直接还原铁、废钢的需求将会并正在明显增长,与新工艺流程和技术路线相匹配的铁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或进一步扩大应用。原有的铁资源生产和供应系统已很难适应未来的需求变化,钢铁生产与资源开发和资源加工的产业边界将会重新界定,是否具有或能否获得充分且经济的新型能源供给成为选择铁资源生产流程的重要前提。”何文波表示,“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钢铁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展开了新的布局,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不同区域的合作项目每年都在增长,这可能是目前为止我们可以预见的比较现实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何文波强调,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仍在进行,而且可能会有不可预见的变化。要再次强调的是,钢铁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要靠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不断接近我们的目标。
“只要全球钢铁业同行凝聚共识,共同克服全球经济发展的困难和挑战,通力协作,就能够找到低碳转型的务实路径。中国钢铁将与世界钢铁同行一起,为低碳钢铁、美丽中国、和谐世界贡献积极力量。”他最后表示。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qih/871772.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