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真心话】中诚信沈双波:国内ESG评级尚未融入资本市场核心决策流程
(原标题:【ESG真心话】中诚信沈双波:国内ESG评级尚未融入资本市场核心决策流程)
沈双波是国内最早开展ESG评级体系研究与应用的人士之一。
她现任中诚信ESG评级与数据中心主任、中诚信绿金国际首席运营官。自2020年以来,先后牵头完成了中国石油与化工行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中国建筑行业、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等的ESG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她还为国内大型股份制银行搭建ESG风险管理模型,带领团队完成了中诚信57个行业的ESG评级模型的建设及A H股上市公司和中国发债企业的ESG评级。
在她看来,从实际应用来看,国内ESG评级尚未完全融入资本市场的核心决策流程,企业开展ESG相关工作以被动式为主,强外部利益相关方主要以监管(包括行业监管和碳配额市场等)、供应链主厂等为主。
沈双波表示,目前中国的ESG评级领域的挑战在于ESG评级机构分散多元、评级指标不透明、资本市场(包括银行授信等)未实质性将被投主体ESG表现纳入授信决策流程、中资企业对中国本土ESG评级认知度弱等方面。据此,国内需要尽快建立以监管主导的行业自律组织。
经济观察网:国内ESG评级市场的发展现状如何?如何给国内ESG评级市场画像?
沈双波:国内ESG评级市场当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多元尝试、体系未定”的特点。受国际ESG理念的影响,国内市场近年来快速兴起,但尚未形成成熟的评级生态。目前,市场参与主体众多,包括信用评级机构、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基金公司等,不同机构的服务重点和对象各有不同。
从实际应用来看,ESG评级尚未完全融入资本市场的核心决策流程,企业仍是被动式接受。总体而言,国内市场发展还需在监管政策支持、评级标准统一以及市场应用推广等方面持续努力。
经济观察网:国内ESG评级市场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您认为国内ESG评级市场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吗?为什么?
沈双波: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可以用“多元而分散”来形容。评级主体类型多样化,既有国际评级机构的进入,也有本地机构的快速成长。此外,市场尚未形成主导性标准,评级结果和应用场景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是否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评级标准的透明性和统一性,其次是评级结果在实际资本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目前的挑战在于,各ESG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可信度有待加强,实现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以监管主导的行业自律组织,实现更高水平的透明度和约束,投资人需求也应随之成熟。
经济观察网:有观点认为,国内ESG评级指标科学性不足,例如许多ESG评级指标只是在通用模型上简单增删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沈双波:国内ESG评级确实面临科学性和适配性不足的问题。许多机构的指标体系是基于国际标准进行简单调整,而忽略了中国本地化的经济特点和行业需求。这种“移植式”模型虽然方便快速构建,但缺乏针对性和深度。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本地化的深入研究。评级机构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例如“双碳”目标、共同富裕战略等,并动态调整指标体系,以更好地反映企业在实际可持续发展中的表现。同时,行业差异化也需要更精细的考量。
随着我国三个交易所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框架》的出台,对中国企业的ESG评级指标在国际化的基础上,也会不断融入中国因素。
经济观察网:ESG评级指标应该如何调整,才能精准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痛点问题,直面当前中国ESG领域的真问题?
沈双波:ESG评级指标的调整应围绕社会经济的核心议题,结合国际趋势和中国本地化需求双向发力。
具体来说,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评级指标能够快速适应宏观政策和行业变化。例如,中国的“双碳”目标以及欧盟即将实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都对中国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结构和社会舆论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均是ESG评级要重点关注的。
同时,行业定制化应成为重要方向。不同领域的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维度上面临的挑战各异,因此指标体系需要更具行业适配性。此外,融入中国特定的发展需求也是构建本地化指标的重要方向。
经济观察网:如何看待ESG评级领域的利益冲突?比如一些机构在进行企业评级时,也为企业ESG提供咨询服务,可能存在相关风险。
沈双波:开展ESG评级业务的机构同时为企业提供ESG咨询服务,是中国ESG相关服务商发展的一个阶段。这种风险是存在的。
利益冲突是国内ESG评级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机构同时开展评级和咨询服务,可能导致评级结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这种现象在市场发展初期较为普遍,但也可能削弱市场对评级的信任度。
规避利益冲突的最佳方式是加强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例如,可以通过明确业务分离要求,确保评级与咨询服务的独立性。同时,评级机构应提高评级方法和结果的透明度,接受市场和社会的监督。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行业公信力,也将促进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经济观察网: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评级体系,例如如何解决国内ESG指标体系评价过程不透明、指标设定偏定性、评价方法偏主观等现实问题?
沈双波:健康的ESG评级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推动评级标准的公开化。虽然许多机构公开了一级指标,但二级、三级指标以及权重设置仍属于“黑箱操作”,企业和投资者难以全面了解评级的具体依据。提高指标的透明性有助于增加评级结果的可信度。
其次,强化量化方法的运用,减少主观性。例如,结合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企业ESG绩效,以客观数据为基础支撑评级模型。最后,加强对评级机构的外部监督,确保评级过程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经济观察网:在全球范围内,ESG评级标准和体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中国在这一趋势中应如何定位和发力,以提升国际话语权?
沈双波:全球ESG评级标准正呈现多元化与本地化共存的趋势。中国应抓住这一机遇,逐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本地化ESG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全球贡献可以成为核心发力点。例如,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在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实践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高度契合,应通过评级体系进一步彰显。
此外,中国ESG评级机构应加强与本土企业、金融机构及国际组织的合作,探索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的有机结合,逐步提升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话语权。
国际上主流的ESG评级机构,标注的是“全球统一性”指标的概念。而事实上也并非如此。中国企业不仅是创造了本土价值,很多企业走出去,为很多国家的建设做出了贡献,非常符合SDGs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但仍较难获得国际评级机构的高级别。其中主要原因是在地区风险敞口和行业风险敞口。
国内ESG评级体系在发展中深受国际标准的影响,同时也逐步融入中国本地化的特性,指标参考主要以信息披露要求的标准如GRI、SASB、ISSB等全球框架为参考,以确保其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具有国际可比性。同时,国内评级体系在实践中展现一些本地化指标及权重侧重,比如基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的碳排放,中国的碳市场和CCER市场的启动,中诚信绿金在环境维度下,会更加关注基于“能源双控到二氧化碳排放双控”指标,聚焦于位于控排范围内企业的碳排放、碳减排、节能投入等方面的指标。这种差异化设计,不仅契合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也进一步提升了评级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然而,国内ESG评级体系与国际标准的结合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国际评级机构在设计全球性框架时,可能低估了中国企业在本地和区域市场中创造的社会价值。例如,很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一点往往难以在国际评级中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在ESG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深度上仍有待提升,这直接影响到评级结果的权威性和市场接受度。
总体而言,国内ESG评级体系与国际标准的结合是一种互相借鉴、逐步深化的良性互动。在对标国际框架的过程中,中国的评级体系不仅弥补了国际标准中的区域性空白,还通过融入中国特色议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评级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这种结合不仅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资本市场,也让国际市场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同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践成果。
未来,随着国内评级机构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的ESG评级体系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中诚信ESG评级体系来看,目前的57个行业的模型,在指标构建方面是以国际上的披露标准为基础,同时结合中国的上市公司信披要求,将国内的“特定”指标加入国际化的指标体系中。
经济观察网:ESG评级与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可否举例?
沈双波:ESG评级与绿色金融或可持续金融是两个范畴。
ESG评级与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之间是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ESG评级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通过对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的综合评估,为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主要表现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贷款、保险承保等方面。目前已有较多的银行在贷款授信时会对ESG表现较好的企业提供更优惠的条件。2024年10月,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将SLB的绩效指标与企业ESG评分挂钩”。
经济观察网:从政策角度来看,感受到了哪些最新的信号?下一步国内ESG评级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又是什么?
沈双波:首先,最值得关注的是监管机构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在这一方面,三大交易所已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指引》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要求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提供详细的ESG信息。这一政策不仅提升了企业信息的透明度,还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透明的信息披露也是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础,能够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市场效率。
其次,绿色金融及碳市场相关政策也值得关注。比如国家发改委于2024年2月发布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国家金融监管管理局于2024年5月发布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于2024年8月发布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等,这些政策的引导也在塑造市场对ESG评级的重视,引导了绿色和可持续投资理念和实施。
上述政策释放出的信号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正逐步将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相结合,强调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其次,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市场对ESG评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企业将越来越意识到提升ESG评级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其自身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改进。
这些信号表明,未来的资本市场将更加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ESG评级也将在此过程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未来,随着政策、资本市场和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持续提升,ESG评级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监管部门将进一步明确ESG信息披露要求,为评级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将逐步将ESG评级结果纳入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流程。
中国企业也将更加重视ESG评级,把它视为一张展示企业责任与竞争力的“新名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通过评级体系准确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与资本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将是国内ESG评级未来的重要方向和巨大机遇。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gnxw/1020241.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