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万家医院格局重塑,民营医院增速趋缓
近日,多家机构发布了公立医院2024年收入排名榜单。根据榜单统计,2024年,国内收入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公立医院数量达到17家,其中前6家头部公立医院收入总和接近千亿元,公立医院强者恒强的格局继续保持。
而与头部公立医院扩张之势形成对比的是民营医院新一轮的洗牌。今年以来,已有包括唐山南湖医院、重庆全域肿瘤医院在内的多家民营医院关停。民营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引发业内关注。
就在2月20日晚,成都市天府新区教育卫健局发布情况通报称,接到群众反映,玛丽亚天府妇产儿童医院出现员工工资被拖欠、就医群众预付费用无法按时退还等问题。经初步调查,群众所反映的相关问题属实。新区公安分局已依法对医院法人及股东展开调查。
此前,宿迁男性专科医院汇仁医院也曾因拖欠员工工资受到警告。去年9月,汇仁医院宣布关停。去年11月,宿迁儿童医院发布清算公告,进行主动强制破产清算。
破产数据库公开数据显示,过去5年,国内已有超过200家民营医院宣布破产。国家卫健委在去年6月下发的一份通知中要求,密切关注收不抵支、长期债务以及拖欠薪酬等问题。
截至2023年底,国内约有4万家医院,其中民营医院数量是公立医院数量的超过两倍。但民营医院接诊人次远低于公立医院。2023年,民营医院诊疗人次7亿,仅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16.5%;入院人次4493.4万,占医院总入院人次的18.3%,就诊住院人数均不到全国的1/5。
大量民营医院在过去20年里飞速崛起,相比20年前,中国医院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而民营医院的数量翻了3倍。一些医院为了服务更多患者大举扩张,并申请了大量贷款,而随着资金收回速度放慢,这些民营医疗机构在偿还债务方面遇到阻碍。
根据企查查相关统计数据,截至今年2月10日,国内民营医院相关企业超1.4万家,从注册量角度来看,近5年(2020年-2024年)民营医院相关企业注册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1176家、1167家、924家、860家、497家。
“民营医院出现关停或破产的情况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其中的原因既有管理不善,也有患者被分流以及资金链断裂。”一位医疗卫生体系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另一位民营医院管理者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很多因素导致了民营医院目前的艰难局面。“一方面,一些庞大的大学附属三甲医院过去几年来大幅向各地扩张,导致民营医院患者流失严重,病人流失就相当于资金流失,可能导致发不出工资;另一方面,医保资金的紧张也会造成医院垫付不起,如果得不到资助,随时就会撑不下去。”他说道。
自2021年起,DRG/DIP(按病种付费)改革开始推广实施,原先的按项目付费变成了按病组付费,这改变了医院的收入模式。在上述民营医院管理者看来,在DRG的大背景下,头部公立医院的虹吸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从2024年公立医院的收入来看,2024年,年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公立医院数量几乎较2023年翻了一番,公立医院的体量和规模仍在“惯性上涨”。在“百亿医院”加速涌现的过程中,“医保基金紧平衡”使得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影响进一步凸显。例如,郑大一附院近三年预算收入均在200亿以上,而整个郑州市2022年的医保基金总支出为183.42亿元,这意味着一家医院的收入几乎与一个城市的医保基金支出相当。
而从已经上市并披露财务状况的民营医院情况来看,几乎没有一家民营医院收入能达到百亿元量级。公开信息显示,海吉亚肿瘤医院、明基医院、西安国际医学等民营医院年收入从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不等。
“已经上市或准备冲刺IPO的民营医院的收入状况已经算是比较不错的。”一位资深医疗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未来有特色的民营医院还是能在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这是一个加速洗牌的过程。”
一位大型三甲公立医院管理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的医疗体系格局未来将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头部三甲大医院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显现;成本更低的社区医院也会重新开始发展,而远程医疗是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cjnews/1052434.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