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乐见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

admin 阅读: 2024-12-14 11:21:20

(原标题:经观社论|乐见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一如市场预期,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在财政支出总量显著加大的同时,一个更值得关注的信号是,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会议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对当下的中国经济社会来说,这样做必要而且紧迫。

财政支出可以分为三类:行政管理类支出、经济建设类支出和民生类支出。一直以来,在中国的财政支出中,第二类占比较高。

以地方财政为例,过去十多年里,地方财政将更多的资源投向了各类建筑工程,其中一些项目固然也能够惠及民生,但资源投入最主要还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此外,地方政府还将很多财政资源以各类补贴的形式投向了企业生产端。

供给产生需求,就业拉动收入,民生当然会从经济增长中受益。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财政投入的倾向性无可厚非。

目前,这种财政支出方式的弊端愈加明显。其一,在基础建设领域,挑选具有显著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项目的难度日益增加;其二,对生产端的各类补贴不仅造成各地内卷式招商,客观上还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有违公平竞争原则,有政府不当干预市场之嫌。

另一方面,尽管我们在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也有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跟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抑或是占GDP的比重,民生财政都有可提升的空间。如果考虑到在个别年份,部分民生领域支出占GDP的比重还出现过不升反降的态势,为这些领域补缺恐怕也不能忽视。

现实地看,我们对民生领域的支出需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会议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措施。

应该厘清的是,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不是要搞 “福利主义”。客观而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需求不足,解决之道在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消费能力的提升取决于百姓收入的增加,也有赖于更有力的社会保障。很多人不敢花钱,是因为面对诸多不确定性,考虑到未来在医疗、养老等方面可能的支出,不能不多一些储蓄。

正因如此,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列为明年的九大重点任务之首,其中的政策抓手就包括提高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这背后的政策逻辑很清晰――提高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的力度,增加社保的厚度,让百姓的后顾之忧少一些,有助于增强消费意愿,进而实现扩大消费、扩大内需的目标。

还需要指出的是,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绝非稳经济的短期政策选择。从国内需求和海外经验看,这也应该是中国财政支出的长期趋势。

这对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地方政府擅长搞项目和投资拉动,也更关注项目建设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数据,今天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核心关切是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此而言,如何更有效地服务民生、服务“具体的人”,将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门“新功课”。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gnxw/972165.html

标签: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