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的文明(17):壁上丹青(上)|图鉴
(原标题:理解自己的文明(17):壁上丹青(上)|图鉴)
颜歆窈/文 “彩云充满乐飘空,仙女飞天劲舞丰。”提到壁画,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会是敦煌莫高窟。中国古代的壁画作品除了石窟壁画,还有原始社会留存的岩石壁画、源于“视死如生”观念的墓室壁画、衍生自宗教艺术的寺庙及道观壁画等。在这些壁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融、朝代更替时画风的继承与发展,并由衷赞叹壁画师们惊人的创造力。
我国壁画艺术最早可追溯至距今 1 万~ 2 万年之间(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起源于原始社会留存下来的岩石壁画。先民们以线描的手法,将日常活动的画面刻凿或绘制在岩石上。夏商周时期的壁画绘制在殿堂、院舍内,以尧舜、桀纣的形象对人民进行宣传教育。
宁夏贺兰山岩石壁画
壁画的应用范围除了宫廷,还有墓室。汉代厚葬之风兴盛,壁画在墓葬中得到应用,形成墓室壁画。之后,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弘扬佛教的艺术作品也传播开来。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壁画与石窟壁画兴起、发展,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等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些宗教题材的壁画与宫廷的世俗题材壁画同时发展,形成了新局面。
东汉 宅院画像砖 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唐代,在部分官府宅第中还出现了观赏性的壁画,以花、鸟、虫、鱼、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为主要题材。唐代后期,名人肖像壁画也悄然兴起,热门人物题材有褚遂良、白居易等。
唐 内侍侍女图 陕西咸阳章怀太子墓出土
宋代文人画始兴,画壁被认为是有伤“风雅”的艺术劳动。壁画的绘制工作大部分由民间画工承担,墓室壁画、殿堂壁画多延续唐代风格。元代宫廷设有专门负责管理寺院壁画绘制的部门“诸色人匠总管府”。
北宋 家宴图 河南登封箭沟宋墓出土
明代宫廷壁画以世俗观赏作品为主,寺庙壁画也全部由民间专业画工承担。受到当时民间文学的影响,画工们还绘制了很多符合大众趣味的民间故事。及至清代,壁画艺术已经进入了停滞不前的衰败状态。
画壁制作的工艺
画壁是壁画所依附的壁面,其制作工艺对于壁画的整体效果影响巨大。上古时代的先人们在创作岩石壁画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保存至今的岩石壁画,其壁面通常石质粗细适中、岩面平整,所处环境大多向阳、通风。
《周礼》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在夏商周时期,彩壁已成流行。当时的工艺较为简单,一般直接在墙壁上抹粉作画,起到装饰的作用。
汉代壁画主要呈现在地下墓室中(即墓室壁画),有彩色绘制、石刻和砖刻几种工艺。彩绘壁画先是在砖砌墓壁上刷白粉,然后用红色、黑色勾线,最后用矿物颜料上色。石刻壁画和砖刻壁画在不同地区有各自的工艺特点,例如山东以线为主,四川以浮雕为主。在技法上,山东有剔刻法、线描法,江苏有浅浮雕法,四川有深浮雕法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石窟壁画最为知名,石窟艺术始于新疆、甘肃一带。当地的丘陵断崖质地松软,易于开凿,洞壁不易倒塌。把洞壁凿平,刷上胶粉浆就能够作画。
隋唐五代时期,壁画艺术发展至顶峰。人们在泥土中添加细砂、胶泥和石灰,形成一种特殊的混合性土料。这种材料不易开裂,且吸水耐潮,有利于壁画的保存。但又容易引发泛碱现象。
泛碱指的是壁面在完成时色彩鲜艳,但过上几年就会泛出白色粉末。其原因是在做壁时使用了过多的石灰。为了防止泛碱现象,古人主要采用几种方法:一是做壁时不用石灰,改用白土粉;二是不使用砖墙为基础,而使用木坯。
宋代中原地区为了防止壁画泛碱,在砖坯夹缝里钉入竹针或是麻穗,再涂抹上粗泥至一两厘米厚。等泥干透了,再加入细砂、细麻筋等涂抹在墙壁上,半干时压平。等材料全干了,又用豆浆掺入白土成浆状,刷上一两遍,待干透后再作画。
元代以庙宇壁画为盛,永乐宫壁画以砖墙为壁面,但 700 多年仍未出现泛碱现象,是因为人们事先在砖缝里钉上了麻筋,再抹上了砂、土和灰(炉灰而非石灰)制成的三合土。
明清时期,制作壁面已不再使用石灰和土粉,而是改用了大白粉,并添加棉花纸浆和麻筋之类的材料。大白粉指去碱后的石灰,这类石灰见水不再硝化,并且粉质细腻,柔和不烧色。
原始社会:中国壁画的起源
原始社会时期的壁画被称为“岩画”,就是刻、绘在岩石上的图画,也被称为“崖画”。其常用的工艺手法有敲凿、磨刻、线刻等,先是用石器在石壁上敲凿出图案的轮廓,然后再进行擦磨。磨刻出的线条底部平整,线条呈“U”字形下凹,深度和宽度可达 1 至 3 厘米。
新石器时代 云南沧源崖画《太阳神巫祝图》
岩画的题材种类丰富,有动物、植物等自然界生物,也有天体、神灵等元素,部分岩画还描绘出了先民狩猎、战争的场面。从内容上看,岩画除了记录日常活动外,往往还被赋予了祭祀和崇拜的涵义。
新石器时代 内蒙古阴山岩石壁画 舞蹈图
新石器时代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例如,对于行猎场面的刻画传递了先民希望猎有所获的信念,有类似符咒的作用;人面与植物相连,人面表示神灵,植物是被祈求的主体,这种植物纹与植物崇拜有关。
夏商周:宫墙文画之风
夏商周由于年代久远,所存的壁画实物非常之少。商代壁画目前仅有一例,是 1949 年前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发现的残块。残块仅有一段对称式几何纹样,由红色纹和黑色圆点组成。周代有墓室壁画遗存,位于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内,呈花草纹样图案。
龙山晚期-夏代早期 几何形图案壁画 神木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出土
这些壁画遗存似乎都能够印证墨子所说的殷商时“宫墙文画”,除此之外,古代文献中还有一些关于这一时期壁画的记录。例如,根据《周礼注疏》记载,周王的明堂门上画有老虎,称为“虎门”,使人不敢随意出入;明堂四门墉上还有尧、舜、桀、纣等往代帝王的形象,用来进行善恶教育。
春秋战国:屈原仰观壁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但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文化艺术得到发展,壁画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壁画作品多诞生在建筑内壁、门扉上。东汉王逸在为屈原《天文》作序时提到,屈原在被放逐的路上,看到楚国先王庙和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儒傀,及古贤圣怪物行事”,于是仰望壁画,赞叹不已。
春秋-西汉 甘肃黑山岩画 《围猎图》
春秋-西汉 甘肃黑山岩画 《动物图》
考古还发现了一部分战国时期的墓室壁画,如河南洛阳小屯村发掘的战国墓,墓室四壁有大型壁画,用红、黄、黑、白四色绘制而成;湖北江陵天星观战国墓中的木椁板壁上也有“田”字图案和卷草纹。
战国 �∈冶诨�(手绘复原) 湖北江陵天星观 1 号楚墓出土
秦:以宫殿宣其威
秦国在灭六国时,就有以宫殿宣其威的习惯:“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道周阁相属。”(《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非常重视宫殿设计,无论是咸阳宫还是阿房宫都有壁画装饰。在秦都咸阳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就出土了一些壁画。
1959 年秋至 1961 年,考古人员对秦都咸阳故城遗址进行试掘,在第 6 号建筑基址出土了部分壁画残片。壁画用红、黄、蓝、黑等颜色绘成,有直线纹、几何纹和曲线纹。
秦 壁画残片 秦都咸阳第 6 号建筑遗址出土
1974 年至 1975 年,考古人员在秦都咸阳第 1 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出了 440 余块壁画残片。壁画颜色有黑、赭、黄、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使用了钛铁矿、赤铁矿、朱砂等矿物质颜料,整体颜色鲜艳,风格雄健。值得注意的是,在所用颜色中,黑色占比最高,这也是对秦朝尚黑的一例佐证。
秦 黑色几何纹壁画残片(摹本) 秦都咸阳第 1 号建筑遗址出土
20 世纪 80 年代,考古人员在第3号宫殿建筑遗址发现了成组的长卷轴式壁画。有车马运行图、依仗图、建筑图、麦穗图等。从内容上看,秦朝的壁画题材已不同于战国时期对自然、鬼神和圣贤的描绘,创作者能够通过恰当的构图方式展现较大的场景。例如,这幅车马图所刻画的就是骏马拖车在林荫道上疾驰的画面。
秦 壁画残块 秦都咸阳第 3 号建筑遗址出土
秦 车马运行图(手绘复原) 秦都咸阳第 3 号建筑出土
秦 人头图、角楼图(手绘复原) 秦都咸阳第 3 号建筑出土
秦 麦穗图(手绘复原) 秦都咸阳第 3 号建筑出土
秦 竹图、梅图(手绘复原) 秦都咸阳第 3 号建筑出土
汉:厚葬观念与墓室壁画
汉朝是秦朝之后又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西汉前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到了西汉中期,厚葬之风开始盛行,并愈演愈烈。
《汉书・礼乐志》记载:“(人性)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儒家提倡孝道,主张葬制以礼,这与统治者宣传的孝观念一致。但孝道并非是厚葬现象的根本原因。
汉代的墓葬观念
自原始社会就产生的“灵魂不灭”观念使得人们不惜重金厚葬,去换取死后的安宁。与此同时,厚葬也成为活人借由死者向外界彰显其地位和财富的方式,尤其是王侯、外戚和宦官等人,他们能够借此逾越礼制,行奢侈之风。
在厚葬风气的影响下,人们除了用华贵物品进行陪葬,还会在墓壁上绘制或刻制壁画,这些墓室壁画就成为了汉代壁画艺术的典型代表。
陕西两汉墓葬壁画题材的主要类型和空间分布
汉代墓室壁画有石刻(砖刻)壁画和彩绘壁画两种。石刻壁画,又称“画像石”、“壁画石”,雕刻方式有减地平雕加阴线刻、浅浮雕、阴线刻等,常见题材有历史故事、烈士贤人、神仙传说、社会生活、渔牧狩猎。
新莽-东汉 车马出行图 定边郝滩四十里铺东汉墓群出土
砖刻壁画,又称“画像砖”,在东汉时期的部分地区流行,主要用于砌筑墓室,墓主多为当地豪强。砖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两类,雕刻方式有阴线刻、阳线刻、凸起平面雕、浅浮雕等。
石刻壁画和砖刻壁画都是以刀代笔进行创作,在不同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山东的石刻壁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地的时刻壁画构图复杂,布局严谨,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典型代表为长清孝堂山石祠、嘉祥武氏祠、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
东汉 嘉祥宋山小石祠东壁画像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藏
东汉 嘉祥五老洼小石祠后壁画像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藏
砖刻壁画主要分布在河南、四川,其中以四川最具特色。四川的砖刻壁画采用模印制成,烧制完成之后再施彩绘。在嵌入墓室的位置方面也有讲究,靠墓壁门的地方是门阙画,往内是墓主享乐等内容,后室嵌饰神仙题材的壁画。
东汉 七盘舞杂技画像砖 四川博物院藏
东汉 辎车画像砖 四川博物院藏
汉朝绘制墓室壁画在东汉较多,用壁画为死者祈福并炫耀其生前的财富是上层阶级的风尚。相比西汉时期的壁画内容,出现了门卒属吏、车骑出行、家具宴饮的内容,重在描绘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如夫妻对坐,歌舞相伴,庖厨烹调,也为我们呈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风俗。
东汉 �王与郭将军宴饮图 旬邑百子村东汉墓出土
东汉 �王与郭将军宴饮图(局部) 旬邑百子村东汉墓出土
东汉 �王力士图 旬邑百子村东汉墓出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壁画兴起
这一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不断。战争的摧残使得普通人民内心不安,需要精神安慰,佛教迅速发展。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全国的佛教寺庙、石窟数量已达 3 万多处,佛教壁画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壁画首先兴起于新疆的拜城、库车、焉耆、吐鲁番、鄯善一带,这一区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公元 1 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新疆地区),最先到达当时的于阗国、疏勒国、龟兹国,佛教石窟也在当地得到了发展。
佛与天宫伎乐图(局部)新疆克孜尔石窟第 76 窟
新疆佛教石窟的数量远超敦煌、武威、麦积山等石窟的总和。壁画风格多样,龟兹风形成最早、数量最多,汉风数量最少,回鹘风形成最晚。其中,龟兹风的题材、构图和技法等多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建筑和道具多取自印度;汉风的造型和技法受中原地区汉族画风的影响;回鹘风在汉风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地方民族特色,形成高昌回鹘的独特风格。
弥勒菩萨说法图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 110 窟,此为龟兹风格
在题材上,新疆石窟壁画的早期内容以本生故事为主,即表现释迦摩尼出家修行成道、说法、传教至涅��的全部内容,包括佛传故事、游化说法、因缘故事、涅��故事、单幅故事等。后来,又出现了千佛造像以及净土、密教形象。
千佛图 新疆吐峪沟石窟第 2 窟,此为高昌回鹘风格
千佛图(局部)新疆吐峪沟石窟第 2 窟
公元3世纪,佛教传到了甘肃河西走廊(即今甘肃、陕西及中原地区)。此阶段的壁画典型代表为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内容与新疆石窟基本相同,主要描绘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例如,北魏时期第 257 窟的《鹿王本生》图讲述的就是知名的《九色鹿》故事,起到了惩恶扬善的教化作用。此外,还有经变故事壁画,主要塑造释迦摩尼佛的形象,弱化故事情节的表达。在部分壁画中,还出现了供养人形象,他们是石窟建造出资者或主持者的象征。
北魏 九色鹿本生图(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在创作风格上,敦煌莫高窟壁画风格粗犷,采取散点、平列的构图形式,有独幅立式综合构图法、独幅横式综合构图法等。前者是在独幅画面上布局若干情节,根据内容主次和情节发展需要进行形象大小位置变化的安排;后者是在横带式画面中构图,根据情节和形象的主次关系把画面布局在平列式构图中。两种构图方式都具有完整性的特点,并且为内容表达的效果服务。
北周 萨�誓翘�子舍身饲虎本生图(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 428 窟
敦煌莫高窟壁画在吸收笈多、犍陀罗等外来佛教壁画艺术的同时,也与本民族艺术风格进行了融合。早期壁画的佛传、本生故事题材来源于印度佛教经典,佛像半裸、袒胸的形态以及躯体姿态,包括色彩分面渲染与衬托都是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但佛、菩萨的服装款式也加入了中国式特色,如在躯体上添加了缠绕的锦带和垂坠的珠花。
壁画采用的“天竺遗法”也影响了中原地区的绘画风格,天竺遗法是赋色技法中的晕染法,用水墨或颜色渐次浓淡地烘染物象,使色彩由浓渐淡,逐渐与底色融合而不存在色阶痕迹,从而使其分出阴阳向背并产生立体感。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凹凸晕染法”,《大庄严经》有言:“譬如巧善画师,能画平壁起凹凸相,实无高下而见高下,是其证也。”
南朝画家张僧繇吸收了凹凸晕染法,首先在中国画中采用这种技法,将凹凸晕染法与传统工笔绘画技法相结合并进行创新。凹凸晕染法在颜色上选择暖色调土红色,重在表现人物面部和裸露肌肤的体积感。但张僧繇则通过这种技法以朱、青等颜色表现花卉的体积感,可以说是做到了融会贯通,为中国本土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
西魏 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图(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 285 窟
根据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绘有壁画的寺庙约有 28 处,壁画多出自大家,如顾恺之、张僧繇、谢灵运、谢倩等。可惜由于历史久远,寺庙建筑被破坏,壁画已不复存在。
南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 南京博物院藏
自魏晋以来,战乱不断,中原地区少有在墓室绘制壁画。但从北魏开始,墓室壁画又重新流行。东晋和南朝还产生了一种新的工艺,用模印画像砖来拼嵌壁画。模印砖拼嵌壁画一开始是由几块模印砖拼嵌而成,后来壁画规模越来越大,在南朝时成为流行的墓室壁画形式,比较知名的是南京西善桥发现的《竹林七贤和容启期》壁画。制作时,先用有阴刻线画的木模在砖坯上模印,再将砖坯编号后烧成砖,最后按编号拼嵌砌好。东晋和南朝位处江南,相比于彩绘壁画,模印砖拼嵌壁画不怕潮湿,能够保持更久。
隋:南北画风融合创新
隋统一全国,结束了北朝以佛教为国教的局面,改变了南朝尚清谈的风气,正统经学和佛教同时发展、融合。隋代统治者笃信佛教,石窟和佛寺仍有新建,壁画艺术发展进步,并产生了新的特色。
隋 牛车图(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 62 窟
隋 供养人图(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 62 窟
隋代石窟壁画最为集中且保存完好的作品在敦煌莫高窟,其次是麦积山、炳灵寺等隋代石窟。隋代石窟壁画在各方面都有所创新,佛传故事减少,经变故事增多,出现了《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弥勒经变》等内容。净土以汉式宫殿的样貌出现,弥勒菩萨坐于殿内,周围有菩萨摩顶受戒,天女撒花歌舞。
隋 弥勒上生经变图 敦煌莫高窟第 423 窟
在中原画风的影响下,隋代石窟壁画形成了两种主要画风,一种是由北周演变而来的“疏体”,另一种是“密体”。其中,“疏体”讲究“迹简意淡而雅正”,线描精练,造型准确,晕染浅淡,人物神情庄静;“密体”强调“细密精致而臻丽”,要求人物造型和周围环境都要刻画得真实细腻,色彩艳丽,晕染浓重。两种画风最终在唐代融合为一。
隋 须达那本生与萨�时旧�图 敦煌莫高窟第 419 窟
隋代石窟壁画除了铁线描法,还创新了兰叶描法。铁线描法重在精细,线条为圆笔,没有粗细变化,勾勒出的衣纹稠叠下坠。兰叶描法由于运笔压力不均匀,产生的线条忽粗忽细,用来表现衣褶则有飘逸之态。
铁线描法示意图,笔势转折刚正
唐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使用铁线描法
兰叶描法示意图,劲力流畅,顿挫宛转
(传)唐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使用兰叶描法
北周时头大、腿短的比例问题逐渐消失,人物造型多变,菩萨的脸型有方形、长条形、广额、秀额等,罗汉的头型有扁有圆。菩萨的姿态从双腿并立过渡到单腿微曲的自然倾斜状态,从早期的夸张转变为写实。隋代菩萨像也形成自身特色,多半袒露右肩,着僧�o支,腰束锦裙,衣裙饰有波斯风格的织锦花纹。
隋 观音与迦叶 敦煌莫高窟第 276 窟
隋文帝、隋炀帝在位期间,佛教兴盛,朝野竞相修建寺庙、铸造佛像,寺庙壁画的彩绘者除了民间画工,还有知名画家。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录了参加寺庙壁画绘制的画家,如展子虔、孙尚子、郑法士及其全家、董伯仁等。据文献记载,当时的寺庙从山门到大殿、两廊以及佛塔上下,都有描绘经变、佛传、本身等内容的壁画。但隋代寺庙如今已不见形迹,更无法欣赏到当时的寺庙壁画了。
隋 徐敏行夫人出行图 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出土
隋 备马出行图 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出土
隋 备骑出行图 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出土
隋代墓室壁画出土不多,布局和内容多沿袭北朝旧制。隋代墓通常绘在墓道或甬道上开凿多个天井,作为院落重重的象征。墓道、天井和墓室中的壁画分上下两栏,全墓壁画以最后一个天井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单元,前一个单元以墓主人外出游猎的画面为主,后一个单元则主要描绘墓主人在内宅生活的场景。
隋 徐敏行夫妇宴享行乐图 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出土
隋 伎乐图 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出土
唐:石窟壁画的鼎盛时期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石窟、佛寺数量惊人,给佛教壁画发展提供了充足条件。唐代除了石窟、寺庙、墓室壁画之外,在宫殿、衙署也会绘制壁画。石窟和寺庙壁画内容除了佛教传说壁画外,也出现了神灵鬼怪、风土人情。墓室壁画还有花草山川、飞禽走兽等内容。
盛唐 净土楼阁(东侧)敦煌莫高窟第 217 窟
盛唐 净土楼阁(西侧)敦煌莫高窟第 217 窟
唐代石窟壁画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石窟壁画,其中敦煌莫高窟保存最多,有 200 余个窟。唐代敦煌莫高窟代表我国石窟壁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壁画有明显的唐代风格,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 维摩诘图 敦煌莫高窟第 203 窟
初唐 持盘菩萨像 敦煌莫高窟第 401 窟
初唐时期的莫高窟壁画继承了隋代壁画风格,以朱、赭为底色,人物脸型方正圆润,肩部丰腴,飞天动作灵活生动,飘带简练。公元 624 年后,丝绸之路逐渐恢复,中原艺术与敦煌、新疆地方风格融合,莫高窟壁画在造型、构图、晕染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唐代风貌。壁画内容由《说法图》向《净土变》转变,以描绘现实中的实景实物为主;壁画场面宏伟富丽,渲染与叠韵技法相结合,鸟瞰和散点透视相结合,使得画面极富空间感。
初唐 说法图 敦煌莫高窟第 57 窟
初唐 阿弥陀佛经变图 敦煌莫高窟第 220 窟
盛唐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吴道子、杨惠之、王维等壁画艺术家。安史之乱前,唐蕃战争不断,西域动荡;安史之乱后,盛唐不盛,但佛教兴盛,壁画艺术技巧日益提高。这一时期的知名壁画有敦煌第 217 窟的《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图,以及第 323 窟的历史故事壁画,如《张骞出使西域》图,建筑表现注重透视关系,以夸张的手法处理人物和建筑的比例关系,构图缜密,描绘细致,比初唐时期更为成熟。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图 敦煌第 217 窟
盛唐 张骞出使西域图 敦煌莫高窟第 323 窟
中唐时期,敦煌被吐蕃王朝占领。晚唐时期的佛教壁画传承并发扬了吐蕃风格,画风细腻、手法写实,代表作品有第 156 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等。
晚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敦煌莫高窟第 156 窟
唐代寺庙壁画非常发达,在《历代名画记》中就记载了长安和洛阳许多知名的壁画作品。著名画家吴道子生平所画的寺观壁画不计其数,以龙兴寺、景云寺最为有名。但由于“会昌灭佛”事件,唐代遗存的壁画作品并不多,如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前槽绘有横幅《西方佛会图》,画风与敦煌石窟壁画相似,颜色以朱砂、石绿、土黄为主,人物线条流畅飘逸,有吴道子“衣带当风”之韵。
唐 毗沙门天王 山西五台佛光寺
唐 镇妖天神 山西五台佛光寺
唐代厚葬之风盛行,尤其是皇亲国戚及官僚贵族,他们修筑宏伟的墓室,放入豪华的陪葬品,希望逝者能够过上生前一样的生活。初唐墓室也有天井,一二品官员墓道中的天井最多 5 个,壁龛有的多达 10 个。盛唐时期,天井和壁龛逐渐减少。至晚唐时,流行竖井式墓道,天井和壁龛逐渐消失。
盛唐高等墓葬壁画题材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唐 提壶持杯侍女图 房陵公主墓出土
较为知名的唐代壁画墓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韦�s墓等,唐墓壁画一般先用黑色勾线,线条细腻,人物形象比例准确,然后填彩,再用红、黄、蓝、绿、赭、紫等颜色涂绘,有些壁画还采用了沥粉贴金的技法。
唐 野宴图 陕西西安南里王村出土
唐景龙二年 携婴饲鸟侍女图 韦浩墓出土
唐天宝元年 女吏图 蒲城三合村唐墓出土
唐景云元年 侍女图 唐节愍太子墓出土
唐永昌元年 舞女图 李晦夫妇墓出土
唐 出行仪仗图 �哄鄙�态区白杨寨墓地M 1373 出土
唐墓壁画的内容也较为复杂,初唐至盛唐时期全墓壁画统一,内容除了出行图外还有游乐题材,中唐时期墓道壁画减少,墓室壁画主要为墓主人像和人物屏风画,到了晚唐,人物形象更是少见,屏风画也以云鹤、花鸟为主。
(未完待续)
图片 | 杜广磊等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gnxw/944145.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