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做好五篇大文章,中小银行应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

admin 阅读: 2024-11-21 09:21:23

(原标题:曾刚:做好五篇大文章,中小银行应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

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

“五篇大文章”提出至今已满一年。

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就“五篇大文章”的相关议题。

曾刚表示,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年来,各方在落实“五篇大文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曾刚认为,中小银行在落实“五篇大文章”过程中,面临着资本和资源相对不足、科技实力不足、业务资质单一、人才短缺等问题。因此,中小银行需要立足自身能力和禀赋,明确“五篇大文章”的发展重点和特色,而不能简单地模仿大银行进行全方位的拓展。中小银行应重点发展“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探索“普惠 科技”“普惠 绿色”“普惠 养老”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

落实“五篇大文章”取得积极进展

提问:如何理解“五篇大文章”的内涵?做好“五篇大文章”有何重要意义?

曾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反映了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发力方向。

其中,科技金融是通过银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抵押、担保等金融方式和服务,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模式,其目的是通过金融手段来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的创新驱动,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

绿色金融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产业和项目,如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等。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为所有社会群体,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可获得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包容性增长。

养老金融涉及为老龄化社会提供金融支持,既包括养老金融产品(养老储蓄、养老理财等)、养老保险等,也包括对养老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养老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数字金融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精准性,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创新和发展。

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如通过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二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如通过绿色金融,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包容性,如通过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福利。四是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通过数字金融,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提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五篇大文章”至今已一年。目前各方在落实“五篇大文章”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曾刚:根据公开信息来看,在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方面已经取得了以下进展:

科技金融方面,2024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撬动社会资金促进科技创新。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也印发了系统性的科技金融发展方案,金融机构则积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包括加强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和创新金融产品的开发。

绿色金融方面,人民银行等部门相继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在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标准和产品体系,促进绿色项目的融资和投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普惠金融方面,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等内容。

养老金融方面,逐步完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满足老龄化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机构在养老金管理和养老保险产品方面进行了创新。2024年11月,民政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2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提出促进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拓展养老服务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等措施,为养老金融的探索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数字金融方面,国家层面,持续加快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金融机构层面,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普惠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数字金融的应用场景,提升服务客户的质效。

总体而言,各方在落实“五篇大文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小银行应差异化落实“五篇大文章”

提问:当前大中小金融机构都在推动“五篇大文章”的落实。相比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银行做好“五篇大文章”面临哪些难点?

曾刚:中小银行在落实“五篇大文章”过程中往往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难点:一是资源和资本限制。中小银行的资本和资源相对不足,在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需要大量投入的领域时,可能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这影响了它们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二是科技实力不足。相较于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银行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较为薄弱。这对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和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形成障碍。三是业务资质单一,外部合作空间有限。大型银行业务资质和子公司牌照较为广泛,此外通常拥有较为广泛的业务网络和合作资源,而中小银行在此方面的局限性可能限制了它们的市场扩展和服务覆盖能力。四是人才短缺。中小银行吸引和保留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能力有限,在新领域的创新上可能面临人才不足的困境。

因此,中小银行首先需要立足自身能力和禀赋,明确“五篇大文章”的发展重点和特色,而不能简单地模仿大银行进行全方位的拓展。中小银行应重点发展“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探索“普惠 科技”,“普惠 绿色”以及“普惠 养老”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此外,还需要通过加强外部合作来拓展产品和服务范围,为推动“五篇大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问:近年来国有大行加大了普惠金融贷款的投放,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但客观上对中小银行形成较大压力。在普惠金融领域,中小银行如何与大行错位竞争?

曾刚:在普惠金融领域,中小银行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与国有大行实现错位竞争,发挥自身优势:

聚焦细分市场。中小银行可以专注于特定的细分市场或地区,深入了解当地客户的需求和特点,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种本地化和差异化的策略可以帮助中小银行建立竞争优势。

提升服务质量。中小银行可以通过提供更灵活、更快捷的服务来吸引客户。例如,简化贷款申请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利用与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的紧密联系,一方面,中小银行可以参与地方经济发展项目,提供专项金融服务,增强自身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也可以通过对地方政府赋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乡村治理,在帮助提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时,拓展企业和个人客户。

因地制宜推动数字化转型。中小银行可以根据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制定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数字化战略,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客户体验。同时,开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信用评估模型,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多措并举构建产业-科技-金融的新循环体系

提问: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的首篇,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意义重大。当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还存在哪些难点,下一步如何构建产业-科技-金融的新循环体系?

曾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在当前仍面临一些堵点难点,主要包括:一是风险评估困难。科技创新项目通常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模型难以准确评估其潜在价值和风险,这使得金融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时面临较大的风险管理挑战。二是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金融机构难以全面了解科技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从而影响投资决策。三是抵质押手段缺乏。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往往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难以通过传统银行贷款获得融资,融资渠道相对有限。四是人才短缺,金融机构在科技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影响了其对科技项目的评估和支持能力。

为构建产业-科技-金融的新循环体系,可以考虑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应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提供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支持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二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多种方式获得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效率。四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金融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产业-科技-金融的良性互动。五是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加强金融机构在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升其对科技项目的识别和支持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构建起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科技-金融生态系统,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深度融合。

提问: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框架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

曾刚:一是完善政策和标准体系,应继续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和标准,统一绿色项目(以及转型金融)的定义和分类,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体系,以指导金融机构的绿色投融资行为。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三是提升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加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绿色信息披露,提高绿色项目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产品的信心。四是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以满足不同类型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五是强化风险管理,加强金融机构在绿色项目中的风险管理能力,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确保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六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绿色金融标准的国际化,提升我国绿色金融的国际影响力。七是加强公众意识培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绿色金融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意识,形成绿色消费和投资的良好氛围。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开发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

提问: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并正在努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当前养老金融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金融机构在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上应该如何发力?

曾刚:当前养老金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品种类单一,市场上的养老金融产品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储蓄和保险产品,缺乏多样化和创新性,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理财需求。二是市场参与度不足,金融机构对养老金融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市场规模和深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三是风险管理能力和手段有限,养老金融产品涉及长期风险管理,但部分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和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影响了产品的安全性和收益稳定性。四是政策支持不完善,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支持养老金融发展的政策,但在税收优惠、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仍需完善,以激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五是公众认知不足,公众对养老金融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较低,影响了市场需求的释放。

针对上述问题,金融机构在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产品创新,开发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如养老理财、养老信托、养老基金等,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同时,结合科技手段,推出智能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二是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对长期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确保养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和收益稳定性。三是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客户服务流程,提供专业化、贴心的养老金融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信任度。四是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养老金融产品的认识,增强其对养老金融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提问:为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未来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如何持续深入?

曾刚:一是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处理能力,以支持数字化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是推动业务流程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和重塑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例如,利用自动化技术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服务响应速度。

三是完善数据治理,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加强对客户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营销和风险管理,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是加强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变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客户信息和资金的安全。

五是培养数字化人才。加大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一支具备数字化思维和技能的专业团队,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实施。

六是加强生态合作。强化与互联网平台、线下商户、中介服务机构等外部主体的合作,以客户为中心,构建“金融服务 非金融服务”的综合化生态和平台,以高频的非金融场景,带动金融业务创新与发展。

七是推动组织架构与文化变革。按照数字化发展的需要,优化或重构银行内部组织管理架构,打造敏捷组织;推动数字化文化的形成,鼓励创新和变革,支持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

通过这些措施,商业银行可以在数字化转型中持续深入,提升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推动数字金融的全面发展。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gnxw/927118.html

标签: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