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保诚人寿的机遇与烦恼
(原标题:中信保诚人寿的机遇与烦恼)
“老牌贵族陨落了吗?”“昔日的合资‘优等生’,这两年有点没落。”
在谈及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中信保诚人寿”)近两年的发展时,有保险从业人士如此感慨。
作为2000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中英合资的保险公司,中信保诚人寿正在面临业绩下滑、前高官被查、核心管理层变动等“成长的烦恼”。
近日,中信保诚人寿的一则增资公告,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金控”)和保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保诚集团”)拟再度分别向中信保诚人寿增资12.5亿元。
加上今年2月获得的25亿元增资,中信保诚人寿在年内累计获得了50亿元增资,该公司的注册资本向百亿规模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随着大手笔增资的落地,中信保诚人寿的偿付能力压力有所缓解。
大手笔增资落地
11月上旬,中信保诚人寿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增加注册资本25亿元,由现有股东中信金控和保诚集团按照原持股比例以现金形式增资。增资后,该公司的注册资本将达到73.6亿元。
今年2月,中信金控和保诚集团已经分别向中信保诚人寿增资了12.5亿元。加上11月的这笔25亿元的增资,中信保诚人寿年内累计获得50亿元增资。
2023年底,在中信保诚人寿2023年第五次股东会议上,上述规模为50亿元的增资议案被通过。根据相关安排,增资分两笔进行。这是该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增资。在增资落地前,中信保诚人寿的注册资本仅为23.6亿元。
显然,增资的落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中信保诚人寿面临的偿付能力压力。
随着监管环境和宏观环境的变化,保险行业整体的偿付能力水平在近几年呈现下滑态势。对银保渠道较为依赖的中信保诚人寿亦是如此。
该公司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2.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1.47%;而在第二季度,这两项指标仅为86.58%和173.15%。
9月末,在A股大涨的行情中,保险公司投资股票、基金方面获得的浮盈,贡献了可观的其他综合收益,进而促进了险企净资产的增加,险企的偿付能力压力得以缓解。
如果剔除这一因素来看第二季度数据,中信保诚人寿的增资十分必要。
在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合资信”)2024年9月发布的关于中信保诚人寿的信用评级报告中也提及了这一点:受净利润减少及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变化调整等因素影响,中信保诚人寿2024年6月末综合及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一季度末下降,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
利润下滑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衡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指标除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外,还有另外一个指标,即风险综合评级,三者共同构成判断一家险企偿付能力是否达标的标准。
2016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中信保诚人寿的综合风险评级一直为A类,这在人身险公司中属于较好的水平。
变化发生在2022年第二季度。在“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与折现率下行、增加准备金等因素影响下,公司资本减少,进而影响到了偿付能力充足率。
偿付能力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险公司经营情况的变化。中信保诚人寿近两年来业绩的变化,引起业内较多关注。
2000年9月,中信集团与英国保诚集团在广州联合出资成立了信诚人寿。后来信诚人寿总部迁至北京,并在2017年更名为中信保诚人寿。
成立后,中信保诚人寿的业绩呈现稳健的发展态势,并被看作合资险企中的“优等生”。
2017年,中信保诚人寿的保费规模突破了100亿元;利润同比大增五成,突破10亿元。
随后,中信保诚人寿的保费规模稳步增长,在几年时间内达到300亿元。与此同时,其盈利规模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中信保诚人寿分别实现利润11.04亿元、18.2亿元、25.31亿元和29.15亿元。
在保险行业整体保费增速放缓两年后,2022年,中信保诚人寿的利润出现下滑。这也是该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出现变化的年份。数据显示,2022年,中信保诚人寿仅实现净利润10.96亿元,同比下降了62.40%;彼时,该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大增近4亿元。2023年,中信保诚人寿出现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净亏损为8.27亿元,资产减值损失高达25.51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的净亏损扩大至31.99亿元,居于保险公司亏损榜单前列。
在保费方面,2023年,中信保诚人寿实现保费收入315.8亿元,同比微增1.25%。这一年,保险行业保费的整体增速为9.14%。
中信保诚人寿的保费增速变化与其业务机构调整有关。
根据联合资信发布的信用评级报告,2024年上半年,受业务结构优化等因素影响,中信保诚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及规模保费均有所下降,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9.32亿元,同比下降0.61%;规模保费187.55亿元,同比下降13.94%。其中,传统寿险保费规模为103.35亿元,同比下降12.36%;投连险保费规模为9.38亿元,同比下降76.35%;分红险及健康险保费规模及占比有所上升。
投资端的压力
在一位熟悉中信保诚人寿的人士看来,除行业共同面临的利率下行压力外,中信保诚人寿的投资端压力也不小,这是影响该公司利润的重要因素。
联合资信9月发布的信用评级报告中也提到了这一点:2024年上半年,中信保诚人寿的营业收入同比小幅增长,但受赔付支出及资产减值损失增加、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增提准备金等因素影响,其营业支出上升,净亏损达到28.87亿元。在投资业务方面,2024年上半年,中信保诚人寿的投资资产保持增长,资金配置向固定收益类资产倾斜,其中,该公司个别项目违约,后续需要持续关注相关风险变动情况;2024年上半年累计财务投资收益率1.64%(二季度偿付能力信息披露口径),较2023年同期有所下降。
而在2024年年初的评级报告中,提及中信保诚人寿投资方面情况的表述为:在投资业务方面,2023年,中信保诚人寿的投资资产结构基本保持稳定,投资资产质量良好,由于资本市场波动导致投资收益水平同比有所下降。
在中信保诚人寿的投资项目中,其对中国光大控股(0165.HK)和远洋集团的投资备受投资者关注。
以其对光大控股的持股为例:目前,中信保诚人寿对中国光大控股的持股比例为9.02%,是第二大股东。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3月,中信保诚人寿通过深港通从港股二级市场买入中国光大控股H股股份,持股比例为5.1323%,触及举牌线,随后逐步增持至9.02%。彼时,中国光大控股的股价在7港元到8港元之间。2022年,随着中国光大控股的股价走低,中信保诚人寿这笔投资的浮亏扩大,进而影响了公司的利润表现。
受2024年第三季度末股市上行影响,保险行业的净利润出现较大规模的回升。中信保诚人寿在第三季度实现了单季度盈利。
董事长职位仍空缺
在公司经营情况发生变化的同时,中信保诚人寿的管理层也出现了调整。
2023年6月,中信保诚人寿发布公告称,黎康忠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黎康忠来自保诚集团,自2017年开始任中信保诚人寿董事长。此前,该公司的上一任董事长也来自保诚集团。
2024年4月,中信保诚人寿发布公告称,因到法定退休年龄,赵小凡不再担任该公司总经理职务,常戈任中信保诚人寿临时负责人。赵小凡自2013年起就担任信诚人寿总经理一职,连续任职11年。在到中信保诚人寿之前,赵小凡一直在中信银行任职。
11月1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显示,赵小凡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信集团纪检监察组和河北省监察委员会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除上述核心管理层任职发生变化外,中信保诚人寿多位高管的任职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曾经在英国保诚人寿台湾子公司、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任职的欧阳家豪,自2024年5月6日起任中信保诚人寿的财务负责人。2024年6月27日起,姜岩松不再担任中信保诚人寿的副总经理。2023年9月,中信保诚人寿合规部的于进科出任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底黎康忠辞任董事长后,中信保诚人寿的董事长职位一直处于空缺状态。今年8月,李存强进入董事会,给中信保诚人寿的未来人事变动带来想象。
据了解,李存强曾在华泰保险工作十余年。2022年,李存强出任华泰保险集团总经理。2024年3月1日,华泰保险集团发布公告称,李存强不再担任华泰保险集团总经理职务。
中信保诚人寿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常戈任该公司总经理兼董事。2014年,常戈离开农业银行,到中信银行工作。其先后任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副总经理、总经理,私人银行部总经理,石家庄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公司银行部(乡村振兴部)总经理,战略客户部总经理等职务。
常戈的任职也意味着中信保诚人寿开启了新一轮的发展阶段。在最新的偿付能力报告中,中信保诚人寿表示,在经历了30多年快速增长后,粗放扩张时代宣告结束,寿险行业进入高质量转型深水区。同时,在低利率、高波动环境叠加监管新规下,寿险行业转型任重道远。
这也意味着,常戈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就在近日,中信保诚人寿宣布推出系列税优养老新品,并发布了全新营销员赋能保险服务平台。
对“含着金汤匙”而生的中信保诚人寿来说,其股东资源是丰富的。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该公司能否重回盈利局面,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gnxw/916348.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