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察】风暴聚集全球资金逃离风险进行时
(原标题:【首席观察】风暴聚集全球资金逃离风险进行时)
风暴聚集,全球资金正在疯狂逃离风险,涌向避险资产。
谁也没想到,日本央行“最后的转向”与美联储“最后的迟疑”,引发的冲击力如此之大。加之衰退担忧与中东冲突升级的悲观预期,各种因素叠加,给了全球金融市场强力一击。
在全球市场经历“黑色星期五”之后,又迎来新一周的“黑色星期一”,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接下来,会不会有“黑色星期二”“黑色星期三”?
VIX(Volatility Index,即波动率指数)恐慌指数不断创出新高。8月2日,VIX为23.39,比前一个交易日的18.59大幅上涨了25.82%,比去年同期的15.92上涨了46.92%。8月5日盘中,VIX一度飙涨至56.92,涨幅达143.35%,收盘38.57( 64.90%)。这昭示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和波动的强烈担忧。
全球股市“崩盘”、数次“熔断”……这一幕并不陌生,颇似2022年3月的“股灾”式暴跌,或2008年10月的危机时刻。
8月5日,日东证指数下跌12.23%,创下自1987年10月20日以来的最大跌幅,日经指数暴跌12.40%;亚太地区、欧美股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如道指、纳股、标普500指数分别收报38703.27(-2.60%)、16200.08(-3.47%)、5186.33(-3.0%0),英国富时、德国DAX、法国CAC分别报收8008.23(-2.04%)、17339.00(-1.82%)、7148.99(-1.42%)。
这让人想起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还有人隐约闻到了“金融危机”前兆的味道。
美股“科技七巨头”全线重挫。当地时间8月4日,马斯克在回应网络上一篇关于“沃伦·巴菲特削减股票头寸(包括其重仓股苹果,减持幅度达50%)后增加了现金等价物和短期国债的储备”的帖子时称:美联储需要降低利率。他们还没有这样做(降息)是愚蠢的。
芝商所FedWatch(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美联储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93.3%。
不过,8月6日,日经225指数强劲反弹,至午盘(11点30分)报34416.32,上涨9.40%。MSCI中国A50互通主连、恒生指数主连等均略有反弹。
这种短期的技术性反弹在释放什么信号?在国际货币秩序大调整之际,在宏观交易大切换之中,聚集的风暴也在呼啸而来;投资者应如何防御,或相机行动?
导火索与大逆转
宏观交易“戏剧性逆转”!套息交易(Carry Trade)平仓引发流动性压力。据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分析,做多美股/日股、做空日元等交易策略正发生显著逆转,尤其是套息交易加速平仓,引发市场规避风险。
诸如,年初至今,大类资产当中表现较好的有美股、日股、黄金、铜等,表现较弱的有日元、人民币等。但自7月22日至8月2日,除黄金外,表现较好的大类资产几乎全都迎来较大幅度调整——日经225指数下跌20.6%、标普500下跌3.9%、铜下跌1.6%;而表现较弱的资产表现反而较好,其中日元汇率上涨4.3%,人民币汇率上涨0.81%。
7月31日,日本央行意外加息15个基点,标志着其货币政策向正常化迈出重要一步。这个决策导致日元迅速升值,并引发了全球套利交易的逆转,大量资金从高风险资产中撤出,流向避险资产如美债、黄金、日元,包括人民币,但黄金价格也有所波动。这一变化引发了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尤其在高风险资产中的资金迅速流出,导致全球股市普遍下跌。
为何是日股下跌最多?民生证券分析认为,三重压制因素注定使其成为全球最弱的一环。一是分母端的压力,日央行4月和7月两次加息,同时开启Taper(缩减购债),货币政策紧缩周期,本身就制约股票等风险资产的表现;二是分子端的担忧,全球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见顶回落,美国经济走弱,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且指数大权重的公司海外营收占比较高,分子端未来也有隐忧;三是避险情绪蔓延。一方面,市场对美国经济硬着陆的悲观预期仍在全球市场蔓延;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冲突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一旦油价受地缘等因素影响大幅上涨,输入型通胀对日本经济造成的压力较大,投资者选择离场的可能性较大。
而日经指数再次崩盘,跌幅近13%,并触发熔断机制,在过去二十多天累计下跌27%,进入股灾状态。韩国、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股市也大幅下跌,分别进入技术性熊市。
从美国因素来看,7月美国失业率暴涨至4.3%,触发萨姆法则(Sahm Rule),预示经济进入衰退期。萨姆法则由美国经济学家Claudia Sahm提出,用于预测经济衰退。该法则指出,当失业率的三个月平均值相对于过去12个月的最低点上升0.5个百分点或更多时,经济进入衰退期。该指标在历史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每次触发时美国经济均出现衰退迹象。
由此,市场预计美联储将降息,芝商所FedWatch工具显示增加了90%的降息概率。包括巴菲特大幅抛售苹果股票,现金储备达到2769亿美元,被视为股市见顶的信号。
在市场动荡过程中,日元和人民币成为避险货币,汇率大涨,美元兑日元汇率从161升至142,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7.3升至7.13。同时,套利交易发生逆转,如此前的日元贬值促成了套利交易,包括巴菲特也借入低息日元投资日本商社股票,获取高收益。
在某种程度上,日本加息迅速逆转了套利交易,资金流出日本股市导致抛售潮。
不过,民生证券分析认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是触发逆转的关键。
在陶川看来,上周美国7月ISM PMI、非农就业数据均不及市场预期,已经引发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无论是大蓝筹为主的标普500指数,还是中小市值为主的罗素2000 指数,在数据公布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在并没有基本面数据支撑的情况,CME期货定价9月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由周五的22%上升至95%,显示出当下市场参与者对美联储快速降息以避免经济硬着陆风险的迫切。
此次,市场估算逆转套利交易的资金规模约为一万多亿美元,规模之大,短期内下跌趋势恐难以改变。
潜在风险
果真如此吗?超调还是踩踏,或二者兼具。全球市场“吓坏了”。
但也有不一样的声音,如高盛的经济学家指出,7月的就业报告显示劳动力市场明显疲软,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和家庭就业仅温和增长,失业率上升至4.3%。高盛提醒不要将单一就业报告视为新趋势的开始,7月失业率上升主要由临时裁员造成,这种裁员可能逆转,且并非可靠的衰退指标。
但是,关于日本央行加息引发的外汇市场大规模套息交易加速平仓,进而包括对全球性衰退的担忧,迅速渗透至全球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于是乎,市场亦随之切换至“衰退”交易。
本质上,这其实还是一场利率冲击波。诸如,目前的市场动荡或许可以看作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累积风险的总清算,尤其是在高利率环境下经济数据开始转弱时。美股的表现也恐将进一步影响全球市场的情绪和走势。
表面上看,日本央行意外加息推倒了外围股市的多米诺骨牌,引发全球市场的剧烈波动。
但美联储的加息背景同样不可忽视。从2022年起,美联储迅速将利率提升至5.25%,以应对高通胀。虽然期间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尚可,但最新的非农就业数据暗示经济可能面临衰退风险,这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加上对美联储可能持续紧缩政策的预期,进一步促使资金从高风险资产撤出。
就此,提及前文所述被触发的“萨姆规则”,值得一提的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讲话提前表达了其对使用萨姆规则的谨慎态度。萨姆规则的提出者本人也称美国经济“还未陷入衰退”。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同样认为,当前应谨慎看待“萨姆规则”的有效性。首先,如果用保留两位小数(而不是一位)的失业率计算,那么目前萨姆指数仅录得0.49%,未突破0.5%警戒线。其次,“0.5%”的警戒线水平可能过于严苛。历史上判断美国经济衰退的最低萨姆指数可以是0.5%至1.53%之间的任何数值。最后,本轮美国就业和经济的背景较为特殊,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更应格外谨慎。包括美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PDFP(私人国内最终购买需求)等经济指标维持强劲,增加了萨姆规则“失灵”的概率。
而这种资金逆转流动引发的市场动荡是否会进一步加剧,取决于央行政策反应、经济数据、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因素。
这场猝不及防的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实质上由利率冲击波引发。日本央行和美联储的加息政策共同作用,导致资金从高风险资产撤出,转向避险资产。此外,中东局势升级和军工股的上涨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无疑,在利率冲击波之下,外汇市场大规模套息交易还在加速平仓,导致日元等货币强势上涨。如当前日元、欧元相对美元的货币互换基差都有所走阔,昭示全球市场流动性压力边际有所走高。全球市场可能面临进一步动荡,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货市场大幅下跌,日经225指数期货却反弹超过6%。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技术性反抽,投资者在短时暴跌后进行的抄底操作。
日本财务大臣铃木俊一对股市的剧烈下跌表现出强烈关注,并表示政府将密切监控市场状况。这种官方表态通常旨在安抚市场情绪,防止恐慌进一步蔓延。在股市经历大幅下跌后,短期内可能会出现技术性反弹。这是由于超卖状态下的技术性买盘,以及部分投资者在低价位进行抄底操作所致。这种反弹通常是短期的,市场尚需进一步稳定。
当前市场面临多重风险,可能聚集成更大的金融风暴。一位市场资深人士认为,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央行动作、利率政策、经济数据和地缘政治动态,以应对潜在的市场波动和风险隐患。在资金逃离风险的动荡市场中,投资者需保持冷静,审慎决策,方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做到从容应对,化险为夷。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gnxw/681400.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