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锦簇:色彩中的历史衣橱|观展

admin 阅读: 2024-07-12 09:21:16

(原标题:五彩锦簇:色彩中的历史衣橱|观展)

文博时空 作者 李畅

图|夏彬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北京服装学院携手主办的《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以民族服饰、服饰保护、服饰复原、服饰创新四大板块为核心,汇聚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中华服饰之美。

01

服饰复原,再现古风

“锦绣华彰”服饰复原项目,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与科学的恢复技术,为观众精心呈现了从秦汉至明代各历史阶段服饰的典范风貌与细致之美。该项目不仅包括了敦煌莫高窟服饰艺术的精彩再现,还涵盖了历代婚服艺术的展示以及典型服饰的精准复原,旨在重现中国古代服饰的瑰丽风采。

西汉长寿绣直裾袍(复原件)

西汉 长寿绣直裾袍

这件服装根据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文物进行复原,呈现了西汉初期的女装风貌。袍服为深衣制,上衣下裳分裁而制。上衣共计四片,纱向正裁,其中衣身部分两片,宽约50厘米,两袖各二片,袂呈胡状,袖口有宽缘,由宽度25厘米的直纱条拼合成斜卷而成。下裳共计三片,底缘略作弧形。为直裾。领缘、袍缘及底缘皆为斜裁。衣料刺绣纹样为长寿绣。

西汉 印花火焰纹曲裾袍(复原件)

北魏 窄袖交领襦裙

襦裙是北魏时期鲜卑族女性非常经典的服饰。这套造型来自山西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的舞俑服饰,窄袖上襦是北魏迁都洛阳前鲜卑族的主要服装,几乎没有明显的男女区别。下裙为灰缬间色长裙。襦裙外是北朝常见的外披。织锦采用了异域风情的城堞龙凤纹、对羊对鸟灯树纹和联珠“胡王”纹。这套衣服再现了平城时期鲜卑族服饰所特有的粗犷厚重,展示出这一时期文化的交融。

唐 联珠纹绫圆领袍组合(复原件)

元 青色菱格万字曲水夔纹绫辫线袍(复原件)

明 大红云鹤团寿纹圆领袍组合(复原件)

明 香色云鹤纹绸贴里(复原件)

敦煌莫高窟西魏第 285 窟女供养人像服饰艺术再现

敦煌莫高窟像服饰艺术再现

敦煌莫高廊西魏 285 窟北壁给有多身女供养人像,风格修长柔媚,强调宽衣博带的飘逸美感,是当时典型的女子服饰形象。服装的领缘、贴袖等多处增加了敦煌西魏时期的忍冬纹刺绣装饰,以期更好地表现此身女供养人像服饰的精致美观。

敦煌莫高窟西魏第 285 窟女供养人像服饰艺术再现

上身穿圆领内衣、对襟直领大袖衫,附加半臂,腰束围裳,下着间色裙,此外还包括腰带、高头履等服饰配件。

女供养人所穿着的间色裙,是用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条间隔缝制而成,形成色彩相间的服装效果。依据文献记载,间色裙所用布幅一般为六破、七破,最多不超过十二破。在实际穿着时裙长曳地,可以对下身比例起到修饰作用,在魏晋时期乃至隋唐时期十分流行。

02

复原古代婚服

明代女子婚服艺术再现(夫三品文官)

明代女子婚服为夫三品文官身份相对应的礼服,以宗室女眷和大臣命妇穿着的礼服中的主要服装――大衫、霞帔为主体,头戴翟冠(凤冠),身穿真红大袖杉或圆领女蟒袍,下裟为褶裙,头罩红色盖头。

明代男子婚服艺术再现(三品文官)

明代僭越现象盛行,穿着者实际官品阶或为四品或更低。婚服样式为圆领袍、贴里、簪花乌纱帽、革带、披红、皂靴。圆领抱胸背朴子选用三品文官所对应的“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

明代婚服艺术再现(三品文官)

南宋女子婚服艺术再现(夫五品官)

南宋女子婚服为对襟大抽衫,下裳为长裙,夫为五品。《家礼・婚礼》记载婚礼当天“女盛饰,姆相之,立于室外南向。”女子盛服是指大袖衣和长裙这种命妇礼服形式,根据《家礼》所述,南宋女子婚服由假髻、大衣、褙子、长裙、盖头、披子构成。

婚服纹样参考福建福州南宋黄�N墓中的牡丹纹样,宋朝枝牡丹纹具有“花大叶小”的特点,花头造型得到加强,枝叶被弱化、缩小。缠枝花因其连绵不断,被赋予生生不息幸福绵延的美好寓意。

南宋男子婚服艺术再现(五品官员)

宋代男子婚服基本形制为与身份相应的公服,五品官服为绯色。《家礼》云:“初婚婿盛服。“男子之盛服为“有官则幞头、公服、带、靴、笏。”因此,男子婚礼之服亦依此制穿着。

秦汉士阶层男子婚服艺术再现

秦汉男子婚服总体形制为“爵弁服",《仪礼・士昏礼》中记载“主人爵弁,�c裳缁�。从者毕玄端”,即新婿上身着黑色玄端,下着浅绛色之裳。“玄端,其袖下正直端方,与要接也"。玄衣每片布长二尺二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约现在的 46.46 厘米),只有二尺二寸,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颜色则避循”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即黑中扬红之色;以及“爵弁之服,纯衣�c裳”,�c色即黄而兼赤色。士人新婿着爵弁服行礼,头戴爵弁,其衣身并无章彩。

秦汉女子婚服艺术再现(夫为士阶层)

秦汉时期女性婚服制式仍为深衣制,汉代婚礼遵循周礼。《仪礼・士皆礼》:“女次,纯衣�c�,立于房中,南面。”即女子结婚时着浅绛色衣缘的黑色深衣。艺术再现样式为“宽绕襟曲裾深衣”,曲裾深衣作为礼服更凸显尊贵,衣领则用交领。

纹样

纹样依《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双人对舞鸟兽纹绘制,并据考证或为“鸾鸟”。《广雅・释鸟》中记载:“鸾鸟――凤凰属也”,鸾鸟象征高贵与俊贤,美善兼备。鸾凤即雌雄成对以作夫妻相随

盛唐庶民男子婚服艺术再现

盛唐时期庶民男子婚服形制为“圆领袍服”。《大唐开元礼》中记载“庶人婚听假以绛公服”,即庶人男子结婚时可着绛色公服。新郎身着圆领�[袍,内搭半臂,头戴幞头,腰系革带,手持笏板,脚踩乌皮六合靴,为唐朝典型官服形象。外袍为“宝花纹圆领�[袍”, 圆领右衽,以衣扣将衣襟上提至颈部,固定在颈一侧,腰间系革带,下接横�[,更加彰显礼仪性。

纹样主体参考了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品“宝花纹绫袍”上。宝花图案周围由对鸟、卷云环绕而成,象征吉祥富贵、幸福圆满。半臂纹样参考日本正仓院藏品葡萄纹半臂,缠枝葡萄纹,寓意多子多福,绵延不断

盛唐庶民女子婚服艺术再现

盛唐时期庶民女子婚服形制为襦裙制“花钗礼衣”。《唐六典》 中记:“凡婚嫁花钗礼衣,六品以下妻及女嫁则服之,其次花钗礼衣,庶人女嫁则服之。考虑盛唐时文化特色和庶民阶层的审美喜好,参考敦煌壁画《婚嫁图》中所绘样式,及《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王夫人及其家属女眷所着钿钗礼衣。女子婚服样式确定为既可日常穿用,亦可作为礼衣的襦裙制。主色为“青质”,辅以红色。

03

浓郁的民族风情

各种民族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鲜明的色彩和精致的工艺,展示了古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从华丽的藏族服饰到简约的苗族银饰,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汉族贺岁纹嫁衣

民国初年,汉族婚俗沿袭清代传统,新娘头戴凤冠,身着石青或大红绣花上衣,搭配大红绣花裙。

女褂以黑素维为面,饰有八团鹤穗团花纹样,寓意“贺岁”,袖口及下摆刺绣落花流水纹,与马面裙的纹饰相呼应,展现新娘的曼妙身姿与美好寓意。

满族缂丝红地八团花卉纹吉服袍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艺冠古今,2006 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件满族贵族女性吉服袍,圆领右衽,袍上缂织八团暗八仙花卉。“暗八仙”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八仙指神话传说中神通广大的道家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他们各持一件宝物,分别是葫芦、扇子、花篮、渔鼓、荷花、宝剑、洞箫和玉板,传说这些宝物法力无边,有逢凶化吉之作用,其被用作装饰图案,以物代人,称暗八仙。

袍上缂织八团“暗八仙”花卉

底摆缂织海水江崖纹涌动,寓意吉祥美满。马蹄袖口肥阔,尽显满汉交融之美。

缂织海水江崖纹

蒙古族蓝锦缎羔皮里男袍

该蒙古蓝锦袍,衣身遍布蓝地繁花团簇寿纹,宛如天边星河洒落。领、襟边、摆衩处,红蓝黄三色织锦如彩虹环绕,绚丽夺目。内衬数十羔羊皮,柔软温暖,棉絮轻盈,尽显蒙古族服饰的独特魅力。

柯尔克孜族绣花女袍

柯尔克孜之朝绣与服饰,分别在 2008 与 2014 年荣登国家非遗名录。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扎根新疆,传承畜牧与捕猎的古老智慧。他们的服饰,是毛皮与毛织品的交响,色彩斑斓且独具匠心。女性长袍,对襟束腰,下摆飘逸,袖长而窄,形似连衣裙。衣襟开衩,边缘与袖口刺绣精美,此女袍用于婚礼穿用

维吾尔族艾德莱斯袷袢

艾德莱斯绸织染于 2008 年被列入非遗名录。维吾尔族聚居新疆,传统服饰袷袢深受喜爱。衣长及膝,窄袖无领,腰间系巾,尽显风情。此袷袢面料独特,艾德莱斯绸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技艺,色彩绚丽。金色织带镶嵌圣果巴旦木纹,彰显文化交融之美。

蒙古族喀尔喀部落女袍

蒙古族,草原骄子,部落众多。此女袍,喀尔喀已婚妇人之装,立领右衽,衣宽袖长,马蹄袖口,衣缘用回纹与花卉纹花边装饰,肩部使用羊毛毡和驼绒撑垫抽褶,做成夸张的立体造型。

乌孜别克族帕兰吉

乌孜别克族主要聚居新疆。帕兰吉即“帔袍”,古西域女装。穿着时从头披下,门襟对合,宽袍蔽身,两条假袖垂在脑后。帕兰吉的里布和贴边采用花纹美丽、色彩斑斓的扎经染面料。

藏族金花锦豹皮镶边男袍

藏族服饰以袍服为主,多以毛皮、织锦或羊毛织成的氆氇为衣料。不仅保暖还可当成被褥铺盖。热了脱去一袖或双袖,将其束在腰间,适合高原气候昼夜温差大的特点。袍服主体面料为质地厚重的金花锦,豹皮镶边,彰显藏族汉子的勇武气概。

壮族女套装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等地,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云南壮族土僚拼布套装,上衣前身用蓝、黄色布拼成几何纹补,后绣四鸟太阳纹。长裙大摆样式,配蓝丝线平绣连续的稻作田畴纹样,体现了稻耕民族的思想感情与审美观念。

瑶族女套装

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其服饰独具山地风情。该套装为清代盘瑶女子盛装,直领对襟上衣,缅裆长裤配围腰,节日则戴华丽“角帽”,尽显民族华彩。

布依族女套装

布依族,聚居贵州。普定地区女子着直领右衽上衣,配百褶裙与围腰。裙腰蜡染精致,裙摆融合织锦、拼布、蜡染工艺,尽显匠心。此服饰为婚礼、祭祀等重要场合之选。

傣族女套装

傣族聚居云南省南部的河谷平坝地区,服饰实用且装饰性强。花腰傣女子内着无袖坎肩,外罩长袖短褂,配黑色挑花筒裙及围腰,裙摆倾斜,尽显傣家女子的妩媚多姿。

大塘苗族女套装

苗族支系繁多,服饰多达二百余种,丰富多彩的服饰就是每个苗族支系独特的徽记与文化传承。

黔东南雷山大塘镇的短裙苗女子,盛装时上穿紧身短衣,下着青布超短百褶裙,节庆时短裙可穿多条,挑花围腰点缀其间,织锦飘带宛如锦鸡尾羽,舞动间尽显婀娜多姿。头戴银冠,发髻高耸,插银雀花,戴耳环、项圈、手镯。

汉族百衲童装

百家衣也称百衲衣,是传统童服的一种,通常由多个家庭收集来的布片拼缝而成,故名百家衣。我国自古就有百衲祈福的说法,在传统文化中,陪伴孩子成长的服饰用品尤其讲求大吉大利。给幼小的孩子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盖百家被,体现长辈们期望孩子不娇贵、好养活的愿望。此套童装中的围涎原是防止儿童吃饭时弄脏衣服而穿戴的围嘴,后来慢慢发展成装饰性的服饰。

佤族女套装

佤族,云南的古老守护者,崇尚红与黑。女子身着紧身无袖贯头衣,下裹红黑色条纹织锦裙。头戴发箍,臂戴箍镯,腰间系以若干藤圈、珠串等作为装饰。

黎族女套装

海南的黎族,有“哈”“杞”“润”“赛”和“美孚”五个方言区,不同方言区的服饰各具特色。哈黎妇女,对襟上衣前长后短,边沿绣花,盛装时铜铃绒穗摇曳生姿。下着筒裙,裙长多及膝或长至脚踝,上面装饰简洁的几何纹饰。

水族马尾绣背扇

马尾绣被列入 2006(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尾绣,盛行于水族和一部分侗族支系。以4根马尾毛为芯,白丝缠绕成坚韧绣线。盘绕布面,勾勒图案轮廓,再填以普通丝线,最后缀以金线亮片。其独特之处在于马尾粗硬,图案不变形;且经久耐磨,含有油脂成分,光泽持久。

彝族扎染刺绣头帕

本件藏品为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花倮彝族的女性头帕,融合数纱绣、锁绣与扎染工艺。五彩菱形几何,数纱绣勾勒;五彩龙鸟纹样,锁绣显神韵;浅蓝横条纹与流苏,扎染添雅韵。工艺交织,层次丰富,璀璨生辉。

汉族石青缎盘金绣孔雀补霞帔

盘金绣与盘银绣,以金银线盘绕成图,丝线固定,唐宋时期已盛行,古称“蹙金绣”。绣品华丽璀璨,常用于龙凤麒麟等吉祥纹样,曾是宫廷贵胄的专属。

苗族锡绣对襟短袖女上衣苗族锡绣后围腰

锡绣,贵州剑河苗族独特刺绣手法,因以金属锡为原材料而得名,技法风格独一无二。锡箔薄如纸,裁成细丝,用于刺绣装饰。工艺繁复,图案古朴,与深色面料搭配视觉效果显著,与苗族银饰相得益彰。

壮族拼布彩绣背扇

云南壮族龙纹背扇,不同于绝大多数拼布作品采用平面拼接的手法,该背扇不仅在边缘起梗形成浮雕感,其旋涡状旋转弧线图案也对准确拼接要求极高,使得这件作品在拼布艺术中独树一帜。

毛南族织锦被面

毛南族织锦常以造型古拙的对凤瓶花为装饰,棕色织地上隐现万字流水纹,寓意天长地久、吉祥永续。其显著特征是中间横向装饰带,以二方连续方式排列变形万字纹与八角花。

苗族拼布剪花蜡染百褶裙

本件贵州惠水苗族百褶裙技法丰富,色彩纷呈,经由拼布工艺将色织条纹、蜡染、剪花贴绣等多种装饰元素杂糅融合,制成节日盛装。苗族妇女平日精心收藏,保持裙褶立体整洁。

土家族织锦被面

西兰卡普,即土家族织锦,意为“花铺盖”。其厚实耐用,以蓝黑为底,五色丝线织成图案,色彩和谐。作为传统嫁妆,既实用又具装饰性,展现新娘勤劳聪慧,风俗延续至今。

苗族板丝贴花绣围腰

板丝,蚕在木板上吐丝制成的非纺织面料。板丝绣结合刺绣,贵州苗族女性用各色板丝剪花样,贴绣于丝绸等底布,装饰盛装,展现独特之美。

赫哲族鱼皮衣

赫哲族鱼皮套裤

赫哲族,一个深植于黑龙江省三江流域交汇平原的民族,长久以来以捕鱼为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鱼皮服饰文化。这种传统技艺选取十斤以上的大型鱼类作为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精细且复杂的工序,包括鱼皮的剥离、脂肪的彻底清除、自然风干、熟化处理和鱼鳞的细致处理。经过这些工序后的鱼皮衣料,再经过精心的剪裁和拼缝,最终成为一件件独具魅力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展现了赫哲族先民的智慧,还因其特殊的材质而具备了抗湿、轻便、耐磨等多重优势。

蒙古族银质镶松石珊瑚头饰

贵州黄平银凤冠

贵州台江银凤冠

苗族银龙项圈

彝族银斗笠

藏族珊瑚背牌

藏族银腰饰

水族银压领

蒙古族银质镶松石珊瑚头饰

04

服饰修复过程

唐代 红地联珠团窠对鸟织锦残片

在“衣冠流传”服饰保护单元中,借助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一系列珍贵的古代服饰得以精心修复并展出。这些展品包括汉代云气吉语纹锦、北魏素绢裤、唐代团窠对鸟纹锦、元代织金锦、罟罟冠罩、辫线袍等,以及首次亮相的元代花鸟纹织金锦罟罟冠罩。观众在此可以亲眼目睹这些服饰和织物的原貌,深入探究其构造与精湛织造技艺的奥秘,同时感受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时代精神的独特魅力。

元代鸾凤穿花纹织金锦罟罟冠罩

元代花鸟纹织金锦罟罟冠罩

元代罗地缠枝莲花纹贴绣片

元代龙凤纹织金锦辫线袍

辫线袍是 13 至 14 世纪流行的一种样式独特的男袍,因腰部钉缝数百条辫线而得名,具有时代及地域的双重特殊性,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元代龙凤纹织金锦辫线袍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收藏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辫线袍衣身主体图案为龙凤纹,纹样细节刻画十分生动:龙头有须飞绕于后,双目圆睁,张嘴吐舌,爪牙锋利;龙身苍劲有力,表现出奋力腾空、蓄势待发之势。凤鸟头部形象融合了雄鹰的元素,双目瞪圆,喙部弯曲锐利,脖短身圆,羽毛厚重,凤尾细长呈齿状。辫线袍肩部有一带状装饰,起于颈侧,止于接袖,其纹样由摩羯纹和花卉纹组成。

该藏品在修复前破损严重:衣领缺失,左袖残缺,下摆脱线,系带残破;里衬大面积残缺,仅在腰部及左袖有少量残留。通身多处污渍、磨损及晕色。

根据纺织品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和“可逆性”等原则,在完成文物前期的信息采集、科技检测、病害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以传统修复与科技保护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元代龙凤纹织金锦辫线袍制定修复方案并实施。

马面帘

此件马面帘图案精美、工艺复杂,可谓集北朝纺织工艺之大成,生动体现了北朝时期纺织业的繁荣兴旺和纺织工艺的高超精湛,为北朝丝绸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由于该藏品保存现状不佳,经综合病害评估为重度等级,目前已经对其开展干预性修复保护研究工作,在基本恢复文物原始形制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当时的文化审美。

根据此件马面帘的保存状况,制定如下的修复路径:

北魏素绢裤

根据民族服饰博物馆的文物信息记录,此件素绢裤收集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北魏时期幕葬中。鉴于北魏时期服饰文物存世较少,而此件丝织品文物保存相对完整,更加凸显其弥足珍贵。且裤子形制结构特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从目前国内外的出土文物来看,仅见一件此形制丝织品文物。

由于文物受到了微生物、地下水、病虫害的侵袭,对其开展了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随后发现了残存于系带上的墨书痕迹,但字迹难以辨认,需将模糊影像进行清晰化处理,以达到文物保护与信息提取的目的。在此借鉴了有机质文物修复所使用的高光谱分析技术,此技术已成功运用于书画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中。目前,暂未检索到此信息增强技术在纺织品墨书上的运用,作为高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墨书上的首次尝试,此项技术为纺织品墨书信息提取与增强工作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

观展攻略

地址: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一层 1、2 展厅

北京市朝阳区湖景东路 16 号(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与大屯路交叉路口往西北约 230 米)

交通:地铁8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 G 口出、15 号线安立路站 A 口出

开放时间:2024 年 6 月 7 日 12:00 至 2024 年 9 月 8 日

展览票价:免费,需要提前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公众号预约


图片 | 夏彬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gnxw/637357.html

标签: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