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清朝制瓷艺术的“天花板”丨新知
(原标题:唐英:清朝制瓷艺术的“天花板”丨新知)
尹博/文 清代最有成就的制瓷家唐英( 1682-1756 )有这样一首诗:
《过浮梁县》
清 唐英
三载浑忘客,
兹行离绪深。
浮梁城下水,
清照使臣心。
这“三载浑忘客”之“三载”说的是哪三年呢?是唐英在景德镇刻苦学艺的三年。这首诗,就是唐英对那段日子的回忆。当在雍正六年( 1728 )奉差督陶初来景德镇时,他对制瓷是茫然不晓的,内心十分惶惑。一方面,作为受皇帝信任的督陶官,他实在想要完成皇帝给予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业务不熟又让他只能对陶工们的要求唯唯诺诺。于是,唐英为了精进业务,便顾不得自持身份,而是脱下了五品督陶官的官服,谢绝了自己的交游,与陶工同吃同住,向陶工们请教学习,如此三年,他才终于从对制瓷一点也不了解的门外汉转而成了制瓷专家。正是这三年的经历,为日后唐英的功成名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难怪他对那段日子一直抱有深深的怀恋了。
唐英像
御窑瓷事记
这里我们要先对清代的督陶官制度稍加介绍。清代的督陶官制度实际上承袭了明代的制度,但是在具体管理上会稍有不同。明代很多管理窑务的用的是宦官,这些宦官仗着皇帝倚重,常常欺压陶工、大加盘剥,以致引起陶工反抗,影响御窑生产。清代为革除弊病,便由皇帝指派官员予以督陶,正因如此,委派的官员很多都在制瓷上有所建树,而唐英便是其中之一。
御窑厂全图 图源:清嘉庆二十年( 1815 )《景德镇陶录》卷一
唐英刚刚来到景德镇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一些关于前朝盘剥窑工的事,一来到这里,前朝的传说就给予了他莫大的警戒。景德镇当地是立有童宾的庙宇的,这童宾就是景德镇的窑神,相传明时朝廷要求景德镇烧造的大龙缸标准极高,陶工们怎么也烧不成,眼看交工日期越来越近,为了避免同伴们担责,童宾毅然决定跳入窑火舍身祭窑,他燃烧了自己的生命,增添了窑口的火力,这才让大龙缸得以制成。
明 正统青花云龙纹缸残片 图源:《紫禁城》 2015 年第 12 期
唐英佩服童宾的义气和誓死也要完成君主命令的决心,“神之死也,可以作忠臣之气而坚义士之心矣”,他亲自募集资金,对童宾的庙宇进行了修葺,还写了《火神童公传》一文,重述了童宾的一生。唐英写道:“龙缸均窑追绝业复古制而未尝稍近于奇技淫巧,盖公之陶政即公之心为之也。”唐英认为,“心正则器亦正矣”,正是拥有好的道德和心气,所以制瓷才能取得成功。唐英来到景德镇很快就沉下心学习手艺,也许就与童宾精神的影响不无关系。
清 雍正九年唐英手书青花佑陶灵祠瓷匾 景德镇陶瓷馆藏
唐英后来对待陶工也确如童宾般能够体谅到陶工的难处,绝不做欺压之事,可见其为人正直,人的正直也让景德镇的瓷器制造更加精美,确实达到了“心正则器亦正矣”的效果。唐英看到了窑务管理上的诸多弊病,并进行了大量人性化的改良。于是,唐英想出了诸多革除以往弊政的措施,如实行陶工雇佣制,防止强买强卖,设置资金用于抚恤贫弱,奖励优秀的陶工,生活有难处可以提前发薪等,这些都让景德镇的窑务越办越好,并大大改善了陶工们的工作环境。陶工们为了感念唐英的功德,在唐英五十四岁寿辰的时候,还为他献上了“唐公仁寿碑”。
“心正则器亦正矣”
值得一提的是,唐英修庙时,还邀请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年希尧写了重修庙的碑记,唐英能够具体而微地改善窑务,离不开和年希尧打好关系,很多事都给年希尧做足了面子,陶工们也感念年希尧的大度。
唐英之所以来到御窑厂,其实里面也有一段和年希尧有关的曲折。清代的督陶官是以姓氏称窑的,较闻名的可以举出四位: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唐英,他们负责督造的瓷器也就分别称为“臧窑”“郎窑”“年窑”“唐窑”。雍正四年( 1726 )时,年希尧是以管理淮安关税务之职,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窑务的,他因为常年驻守在淮安关署,对御窑厂的管理比较有限,在瓷器的产量和质量上就不太合用。但雍正皇帝对品质的要求极高,不能容忍任何瓷器的瑕疵,于是派来了自己信重的唐英帮助制瓷。
清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年间,郎廷极奉命仿烧明朝宣德宝石红釉,在数百次失败后,偶得色泽鲜艳,色如牛血的红釉,即为郎红。此瓶外底施白釉,并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诗,足见乾隆对郎红之喜爱。
唐英的身份是御窑厂的佐理,虽说如此,他实际上全权负责了御窑厂的整个生产和监督工作,而年希尧只是在春秋两季对御窑厂进行巡视,并负责拨款和瓷器解送至京等事务。雍正朝的官窑器,因为主理长官是年希尧,所以习惯上还是被称为“年窑”。唐英在乾隆渐渐年后才翻身做了窑务的名义上的“主人”,乾隆元年( 1736 年),年希尧因庇恶纵贪,被鞫实削职,而唐英继任了年希尧被革职后留下的淮安关榷使职务,并在乾隆二年奉命复办陶务,兼领景德镇御窑厂,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就被人们称为“唐窑”了。
清 景德镇窑青花唐英题记缠枝莲纹觚 上海博物馆藏
此件瓷器为少数存世的唐英制“佛前五供”之一,这五供原有香炉一只、烛台一对、花觚一对,可惜的是存世的没有成套的,都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在唐英亲身的制瓷实践中,采石、练泥、拉坯、利坯、绘图、烧成等造瓷行业的每一道程序唐英都有切身的体会,也深知其中的辛苦,唐英曾感叹道:“陶为劳力之事。陶人,劳力之人”,总结是很精辟的了。一团景德镇的高岭土,放在技术高超的陶工手中,可能就成为了名贵瓷器的原料,而放入技术低下的陶工手中,则也许只能拉出锅碗瓢盆之类的寻常胚胎,成品究竟如何,全看陶人之技术。唐英经过了最初三年向陶工们的请教学习,加之自身不断地刻苦钻研,已经慢慢具有相当的心得了,据《清史稿》记载,唐英“讲求陶法”,并“于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
唐英在制瓷上的专业得到了朝野的一致认可,唐英在景德镇的督陶时期,亦是景德镇陶瓷达到巅峰的时期,胎质、釉面、器型、品种、装饰形式、工艺手法、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尽数登峰造极。为了进一步发扬制瓷工业,乾隆时,宫廷画师孙祜、周鲲、丁观鹏,配合景德镇一带的窑口和陶工,绘制了《陶冶图》。乾隆八年( 1743 ),造办处将这些图交给唐英,并让其按制瓷顺序编排并予以说明,这就是左图右文的形式的著名的《陶冶图说》,也是中国古文献中第一本完整记录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专著。
清 陶冶图之采石制泥
《陶冶图》二十图分别为: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钵,圆器修模,圆器拉坯,琢器做坯,采取青料,炼选青料,印坯乳料,圆器青花,制画琢器,蘸釉吹釉,金旋坯挖足,成坯入窑,烧坯开窑,圆琢洋采,明炉暗炉,束草装桶,祀神酬原。
在景德镇从事制瓷业日子久了,唐英对陶人生活也有了更深的感悟,他的《陶人心语》有:“陶人有陶人之天地,有陶人之岁序,有陶人之悲欢离合眼界心情”,制瓷业已融入唐英的生命中了,他已经以“陶人”而不是“文人”自诩,来获得生命的确定性了,“即一饮一食衣冠寝兴与夫�a仰登眺交游之际,无一不以陶人之心应之,即无一不以陶人之心发之于语以写之也。”
雍正朝瓷事
为顺应皇帝的喜好,唐英在雍正朝和乾隆朝的制瓷事业上各有偏重和亮点。制瓷是门技术,但瓷器亦是艺术,需要指出的是,唐英之所以能揣摩、把握好皇帝的心意,与他具有深厚的美学素养不无关系。唐英在从事制瓷业之前就非常喜爱读书,并且擅长书法、篆刻,并对画山水人物有很深的造诣。在任职内务府员外郎时,他也会为皇帝画瓷器的样稿,并且曾与清初“四王”之一的画家王原祁学习交友。可以说,唐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审美积累,一遇到制瓷的契机,他的才华便悉数喷薄而出了。他制瓷工艺的一大特色,也即将制瓷工艺与诗、书、 画、印相结合。
清 唐英行书诗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唐英山水轴 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皇帝是特别喜欢古名窑的精品的,但是宫中的宋瓷却并不够用,于是仿烧就成了雍正交予景德镇御窑厂的任务。制瓷艺术的进步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仿烧好瓷器,唐英派人派人到了浙江、河南等地学习制作宋代五大名窑的配方和烧造技术。唐英的对外学习和瓷器仿制非常成功,今天的一些雍正朝官窑和宋代官窑,在专家那里也是不太好区分出来的。
雍正时期瓷器的最高成就也即仿前朝瓷器,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
清 雍正款仿哥釉塑贴三羊瓶 故宫博物院藏
唐英在任期间对很多优秀的瓷器种类进行了仿制,据《清史稿》载:“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及哥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
宋 哥窑青釉胆式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雍正款斗彩团菊纹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成化款斗彩团花蝶纹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尽管唐英是在仿制,但制瓷并不像搭积木,而是有创造力的过程,在仿制中,唐英也进行了瓷器的创烧。如钧釉本身有梅桂(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五种,在唐英仿钧窑的多次试验下,又新得了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
清 雍正款窑变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故宫博物院藏
此器釉色为新创烧的新紫、天蓝,色泽雅致肥厚。
清 雍正款窑变釉贯耳瓶 故宫博物院藏
此瓶为窑变釉这一仿钧釉品种,胎体细腻又自然流畅。
各种单色釉也被继承或创制,由于雍正本人较高的审美修养,单色釉也成为了雍正朝时期一抹独特的色彩。所谓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是指瓷器烧制出来后呈现单一的色泽,因为缺少彩绘,对瓷器的美感、烧造的工艺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英在御窑厂不断试错学习后,据他记载,雍正十三年( 1735 )已能烧出来五十七种釉彩。
清 雍正款黄釉菊瓣盘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秋葵绿釉如意耳瓶 故宫博物院藏
此秋葵绿釉为雍正时期创烧,绿中带黄而又淡雅宜人。如意耳瓶的造型亦为雍正时期所创制。
另外比较重要的是珐琅彩的突破。珐琅彩是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为康熙皇帝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产物,仅见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珐琅彩极为珍贵,每件珐琅彩都要登记造册,内廷大臣只有年羹尧一人获赐,还是在年羹尧的多次恳求下。在康熙朝时,珐琅彩的彩料还要依靠进口,但在雍正朝时,宫廷造办处自行提炼珐琅颜料成功,彻底解决了彩料的来源问题,这使得制作的成本大大降低,尽管烧造难度依旧极大。珐琅彩需要先在景德镇烧出白瓷再拿到造办处绘彩、烧制成品,本质上并不属于景德镇的制品,但唐英依旧发挥了配合瓷器制造的作用。乾隆朝时,有时还会让唐英直接对珐琅彩进行制造,可见唐英在制瓷上被倚重之至。
清 雍正款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雍正款黄地珐琅彩云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朝瓷事
如果说雍正时期,唐英的制瓷艺术取向是求美,那么到了乾隆时期,则可以说是求巧,这也主要由于皇帝的喜好有所转变。乾隆帝是好大喜功的,从他老年自诩“十全老人”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他很多时候对瓷器的要求高,又要精细的查账。乾隆年间,唐英从景德镇升官,且年近花甲,力不如前,瓷器品质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终于,乾隆帝在乾隆三年( 1738 )勃然大怒,问唐英,瓷器这么差,钱都花哪去了?
清 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的怒气让唐英不得已承担了瓷器制造的银两损失。事实上,唐英多次请求乾隆皇帝让他专职制瓷,但却都被乾隆拒绝了。乾隆皇帝既不让唐英专职制瓷,而有时又对瓷器提出苛刻的要求,与雍正比起来,乾隆大概不算太好的主子。唐英曾随过康熙三下江南,再加上为雍正办事多年,极其具有抗压和应对皇帝要求的能力,因此他并不因此而受打击,而是很快调整了制瓷的策略。为了让乾隆高兴,乾隆时期的瓷器多追求出奇出新,论及仿古瓷的水平,乾隆时期实际上是不及雍正时期的,但在其他瓷器的造型种类上比以前更加繁多,装饰技巧上也得到提高。
自乾隆六年( 1741 )开始,瓷胎洋彩器上广泛运用了锦上添花的技法,这是乾隆时期唐英监造的洋彩瓷器的一大特点。这种技法需要先高温烧出瓷胎,然后经由至少两次的低温烧制完成纹饰,如此才能有漂亮的图案出现。乾隆朝瓷器已不复雍正时期的幽淡隽永,而是展现出华丽奢靡的气息。这种繁复的技巧还与转心瓶、镂空套瓶等奇巧的新器型结合,在工艺上更求精细。精致和繁复,大概就是唐英揣摩出的乾隆审美。
清 粉彩暗八仙纹镂空转心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乾隆款祭蓝描金洋彩镂空夔龙纹转心瓶 故宫博物院藏
唐英势必要讨得乾隆欢心,在各色器具上都极费心力,比较好的例子是唐英烧制的著名瓷器转心笔筒,笔筒曾被唐英差家人恭敬地进奉给了乾隆。转心笔筒始见于乾隆时期,在清代很是流行。笔筒分上下两节,均可转动,上有十天干,下有十二地支,两者相转的公倍数为六十,即一甲子,这种笔筒也叫万年甲子笔筒。唐英督陶期间仅烧出三次转心笔筒,因此传世是极其稀少的。
清 乾隆款天蓝地轧道粉彩暗八仙云鹤图篆字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洋彩万年甲子笔筒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乾隆年间还特别流行主要用于赏玩的像生瓷,唐英执掌下的御窑厂对此也多有烧制。所谓像生瓷其实就是仿照现实生活当中的动物、植物、器物等而烧制的瓷器,其目标为以假乱真、栩栩如生。虽然这种行为在乾隆朝之前就存在,但在乾隆朝时期的像生瓷最为惟妙惟肖。像生瓷的主要种类有四类:禽鸟类,如鸡鸭鹅;海螺类;果品类,如蔬菜瓜果;草虫类,如螳螂蝈蝈。此外,仿青铜器、漆器等材质亦可乱真。仿真的瓷器,符合的也是宫廷中人的趣味。
清 粉彩雕瓷鸭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海螺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乾隆款粉彩塑雕像生果品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像生瓷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在唐英烧造的所有瓷器中,最见唐英烧造功力的,是十二面开光的釉彩大瓶。釉彩大瓶可谓把瓷器技法运用到了极致,青花、粉彩、斗彩、珐琅彩等数十种釉色与彩绘技法集于一身,此釉彩大瓶“猗百工之精能兮,璨玳轴而金朱”,传世仅此一件,有“瓷母”之美称。这种追求十全十美的瓷器自然也是乾隆的想法,当时乾隆突然想到唐英布置烧造这种大瓶的任务,而乾隆的一个想法,让唐英领着陶工费心工作了日日夜夜,这固然苦了唐英,却也留下了时代的巧夺天工。
清 釉彩大瓶 故宫博物院藏
为皇帝打了一辈子工,后半生与瓷器深深结缘的唐英,在乾隆二十一年( 1756 ),他制瓷生涯的第二十七年因病去世了。兢兢业业的唐英用自己的一生在景德镇致力于瓷器工艺的研究,极大推动了清代瓷器工艺的发展、创新。唐英在雍正时期制瓷不下三四十万件,而乾隆时期,仅为乾隆皇帝烧造的瓷器就达五十万件。清朝乃至历代的历史,大概再也数不出唐英这号制瓷的人物了。
天才制瓷人的一生,对于皇帝而言,或许只是合用的家仆。当唐英去世的消息由其子上奏到乾隆那里,这位两朝老臣最后只获得了一字御笔朱批:“览”。古代瓷器最精致的时代,随着唐英的逝去,也宣告结束。
【唐英小传】
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号蜗寄老人,奉天(今辽宁沈阳)人,汉军正白旗(一作镶黄旗),清代著名陶瓷艺术家。他16岁入宫做侍从,摸爬滚打到雍正六年(1728),终于获得发挥制瓷才能的机会,先是协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后正式成为负责官员,他在御窑厂工作历经雍正、乾隆两朝,长达27年。
唐英从初到御窑厂对制瓷一窍不通,三年内成为了制瓷事业的内行人,对技艺的精通以及不断地学习很快让唐英对瓷器的制造取得突破。唐英仿制前朝瓷器多能以假乱真,釉上彩、釉下彩、颜色又多有创制。《景德镇陶录》《古铜瓷器考》等著作称赞唐英时期的景德镇:“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
此外,唐英在戏剧、文学、绘画、书 法方面亦有很高造诣,著有诗文集《陶人心语》、戏曲剧作《灯月传奇》(又名《古柏堂传奇》),还将明代张位的《问奇集》增补为《问奇典注》,成为一部有相当规模的辞书。
【《陶人心语》摘】
“(唐英初到景德镇的三年)茫然不晓,日唯诺于工匠之意旨,惴惴焉,惟辱命误公之是惧。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抵九年辛亥,于物料火候生�”浠�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向之唯诺于工匠意旨者,今可出其意旨以唯诺夫工匠矣。”
“惨淡经营,并未扑则一人,贻误一事,卒之。陶务得以有成者实非偶然。”
“陶人有陶人之天地,有陶人之岁序,有陶人之悲欢离合眼界心情,即一饮一食衣冠寝兴与夫�a仰登眺交游之际,无一不以陶人之心应之,即无一不以陶人之心发之于语以写之也。”
“天地万物皆因缘也,无因不遇,无缘不合,遇而合之,因缘辐辏,岂偶然哉?” (《九峰近公传并序》瓷碑文)
“瓷器则岁不下数十万件,间有巨作,亦从未惊扰民间而器卒以成,计躬亲其事者,八载。”
【《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二》摘】
唐英,字俊公,汉军旗人。官内务府员外郎,直养心殿。雍正六年,命监江西景德镇窑务,历监粤海关、淮安关。乾隆初,调九江关,复监督窑务,先后在事十馀年。明以中官督造,后改巡道,督府佐司其事,清初因之。顺治中,巡抚郎廷佐所督造,精美有名,世称“郎窑”。其后御窑兴工,每命工部或内务府司官往,专任其事。年希尧曾奉使造器甚夥,世称“年窑”。
英继其后,任事最久,讲求陶法,于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又能恤工慎帑,撰陶成纪事碑,备载经费、工匠解额,胪列诸色�V釉,仿古采今,凡五十七种。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及哥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其釉色,有白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天蓝、霁红、霁青、鳝鱼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蓝、月白、翡翠、乌金、紫金诸种。又有浇黄、浇紫、浇绿、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拱花、抹金、抹银诸名。
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曰采石制泥,曰淘炼泥土,曰炼灰配釉,曰制造匣钵,曰圆器修模,曰圆器拉坯,曰琢器做坯,曰采取青料,曰炼选青料,曰印坯乳料,曰圆器青花,曰制画琢器,曰蘸釉吹釉,曰金旋坯挖足,曰成坯入窑,曰烧坯开窑,曰圆琢洋采,曰明炉暗炉,曰束草装桶,曰祀神酬原。各附详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英所造者,世称“唐窑”。
【童宾小传】
童宾是明末以来景德镇陶瓷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祗之一。字定新,景德镇里村人,生于公元 1567 年,逝于公元 1599 年。他从小投师学艺,从事烧瓷行当。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 1599 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烧造许久,终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残害瓷工。童宾为抗议朝廷,一日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翌日开窑一看,龙缸竟出奇地烧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 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
瓷工们为纪念这位秉性刚直的英雄,称颂童公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一座“风火仙庙”。因为烧造瓷器,火借风力,风与火最为关键,因此,景德镇地区传统民间称之为“风火神”“窑神”,“童公窑”也被称之为神窑。
感谢您对文博时空原创内容的关注,我们将过往的精华内容汇聚成重达 19 斤的典藏级书籍《至美国宝》,汇集了近 100 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精选 1000 件传世国宝,构建了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移动博物馆”。本书以大 8 本尺寸呈现文物图片,细节清晰,带给读者亲临博物馆的体验。
点击下方链接购买:https://store.weixin.qq.com/shop/a/t0IaSCY6aneEdEp
图片 | 尹博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gnxw/1055609.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