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对话】王和:从美国加州山火看风险管理的“减量之道”

admin 阅读: 2025-01-14 17:21:22

(原标题:【首席对话】王和:从美国加州山火看风险管理的“减量之道”)

触目惊心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下称“加州”)洛杉矶的山火仍在肆虐,火势尚未完全受控,风险损失仍充满不确定性。从目前的情况看,损失规模已从初期的500亿美元飙升至1350亿美元~1500亿美元,并可能随着火情的持续而进一步扩大。摩根大通估计,洛杉矶山火造成的保险理赔损失可能超过200亿美元,远超2018年坎普大火的125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火灾。

面对山火,痛定思痛,导入“风险减量”管理理念,是风险不确定性管理的解决之道。就森林火灾而言,如何科学减少森林可燃物的积累,以降低灾害爆发的概率?

国家减灾中心特聘专家、中国精算师协会会长、知名风险管理专家王和长期以来一直倡导“风险减量”管理理念,这次的大火,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理念的现实意义。他表示,“减量管理”不仅是防范火灾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生态系统失衡的重要手段。这与《Wildfire:A Century of Failed Forest Policy》一书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对火灾的长期压制,恰恰导致燃料大量堆积,使森林成为随时可能爆发的“火药箱”。

在这场对话中,王和以加州山火为切入点,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剖析了“减量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火灾防控和政策优化的建议。如何在灾害威胁与不确定性面前提升全社会的协同管理能力,如何借助保险机制推动社会管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是此次对话的关注重点。 

 

经济观察网:有人戏称,始于2025年1月7日的美国加州大火是“烧掉了半个加州,惊到了整个世界”。可以说人类再次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巨大威力,体会到人在巨灾风险面前的渺小和无助。作为风险管理专家,你怎么看这次的“加州大火”,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王和:这次的“加州大火”可以说是震惊了全世界。我们虽然是“隔岸观火”,但要有一种“引以为鉴”的视角、觉悟和智慧,全面审视自我,反思检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经济观察网:首先,想听听你是怎么“隔岸”观“火”的?

王和:这场大火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三大冲击”,即三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有想到火能烧得这么大;二是没有想到美国的应急能力这么差;三是没有想到民众的防灾意识这么弱。 

经济观察网:你认为这是系统性失误还是应急能力不足?如何避免类似的教训重演?

王和:我觉得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缺失”,不仅是能力和机制的缺失,更是认识和理念的缺失,因此,“系统性失误”和“应急能力不足”是同时存在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是要建立一种敬畏心,即对风险的敬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想到”。 

经济观察网:加州作为美国经济发达地区,其应急能力却不尽如人意。相比之下,你如何评价中国的风险管理体系?

王和:从客观和结果上看,这次加州的应急能力的确暴露了许多问题,但背后的原因,需要进一步地调查、分析和研究,而我国的森林风险管理体系,相较而言,应当是比较好的。一是体制机制的优势,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消防队伍,同时,在以往的抢险救灾中,军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我国每年在森林防灾方面投入较大,包括技术和人员的配备,提升了管理的总体水平。 

经济观察网:这背后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王和:这次大火,不仅对于美国人,对于全世界的人们都是需要深刻反思的。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些普遍且深层的问题,有些可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需要我们“举一反三”地思考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改变。 

经济观察网:你能具体说说吗?

王和:首先是当今社会,人们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和态度问题。客观地讲,各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均存在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或者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最终,大自然以自己的方式“报复”人类。 

经济观察网:第二个原因呢?

王和:第二是源于人们的认识误区。人们总认为科学发达,包括风险管理技术越发达,风险就越小,就可以或者不自觉地放松了警惕。 

经济观察网:难道不是这样吗?

王和:我认为,这是人们的一种认识误区。从一般意义上讲,科学越发达,风险就越小。但从实际情况看,其实不然。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临的风险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经济观察网:这话怎么理解?

王和:一方面,旧的风险减少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风险产生了,特别是一些前所未有的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风险。这些风险,往往容易引发巨灾损失,“9・11”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逐渐淡薄,风险防范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风险,往往是惊慌失措,措手不及。 

经济观察网:那么,要如何破解?

王和:我认为,从全社会的层面重视风险和风险管理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对风险往往是采取一种“鸵鸟式”的回避态度,总觉得谈论风险属于“不吉利”,总喜欢视而不见,而一旦风险到来,往往就不知所措。 

经济观察网:如何在社区和学校中推广风险教育,改变公众对风险的态度?

王和:我一直呼吁要将“风险管理”全面纳入国民教育的范畴。我国在风险意识方面是属于“先天不足”,即人们不愿意面对风险,而通过风险教育,导入科学的风险观,改变公众的风险态度,就能够提升全民的“风险素养”,这是现代公民的重要能力,“从娃娃抓起”很重要。 

经济观察网:对于包括火灾风险在内的风险的态度而言,大多数人往往存在麻木和侥幸心态,这一点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也有体现,大家都知道“股市有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更多是“无知者无畏”。

王和:是的,我认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是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我经常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固然要重视发展即解决“增量”问题,但更要关注风险即管理“减量”问题。“增量”管理的结果是相对不确定的,而“减量”管理的效果是肯定和确定的。 

经济观察网:对于“减量管理”,你认为在中国具体实施的优先步骤是什么?是否需要从高风险区域试点?

王和:我认为,首先要解决认识和理念问题,即通过全民教育,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让大家认识到风险是可管理的,风险是需要管理的。我们可以通过“软硬兼施”,即通过教育和技术,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高风险地区应当重点关注,我国的巨灾保险试点,就是在一些高风险地区“先行先试”的。 

经济观察网:解决可燃物积累问题,你认为是否也需要更加注重技术的支持?

王和:是的,从总体看,我国一直十分重视森林防火问题,通过各种技术和手段,有效降低了森林火灾风险,总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需要针对薄弱地区和环节,加大工作力度。 

经济观察网:你提到“烧荒”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往往因经验不足或轻敌而导致事故。你认为目前在中国或其他国家推广可控火烧的最大技术难题是什么?是否有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策略?

王和:“烧荒”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候风险,要避免在大风天作业,二是技术风险,要确保风险隔离的有效性。同时,从以往的事故原因分析中,“重视不足”往往是重要因素,因此,要强化并落实责任,确保各项举措到位并万无一失。

经济观察网:20世纪初美国在森林火灾管理中采取的“零火政策”(Zero Fire Policy)或全面火灾压制政策(Fire Suppression Policy)的国际教训是否值得借鉴?如何在“减量”与“增量”之间找到平衡?

王和:20世纪初,美国在经历了特大森林火灾后,一度采取全面压制火灾的策略,不分原因地遏制所有火灾蔓延。然而,这种做法忽视了火灾的自然清理功能,导致燃料在森林中大量积聚,成为随时可能点燃的“火药箱”。

要想管理火灾,必须双管齐下:“减量”通过可控火烧、燃料清理来降低火灾发生的潜在风险;“增量”则是植树造林、生态恢复,注重环境和经济的平衡。关键在于区域优先、动态监测和政策结合,让公众参与其中。历史经验表明,单一的火灾压制模式不可持续,只有科学管理与生态平衡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森林保护与火灾管理的双赢。 

经济观察网:第三个原因是什么?

王和:我认为是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风险的本质是基于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的本质就是破解信息不对称,并导入专业化的管理。因此,首先要解决风险信息问题。还是以这次加州山火为例,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完善的视频监控体系,辅之以卫星遥感监测,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火情,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经济观察网:你提到完善的视频监控和遥感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火情。如何在中国现有技术水平上实现这些系统的广泛部署?

王和:从全球范围看,我国在这些方面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我国的遥感卫星在森林防火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视频监控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下一步要提高相关技术的研发,提高监控能力,降低监控成本。 

经济观察网:是否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一步提升森林火灾的预测与响应能力?

王和:答案是肯定的。森林火灾的预测是一项信息技术工作,获取数据、解释数据和运用数据均离不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同时,数据的分发和传输也很重要,要确保关键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快速处理,并及时响应。 

经济观察网:在森林保险服务中,你提到基于科技的风险管理能力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卫星监测等)为农户和职能部门提供更加精准的风险预警服务?

王和:传统的森林保险是一种相对静态,乃至被动和消极的模式,即只是等到火灾发生,农户损失之后,才进行赔付,而未来通过森林保险,保险公司能够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对相关部门和农户进行预(报)警,尽早开展防灾减损工作,以有效降低风险损失,更好地维护投保农户的利益。

经济观察网:保险在其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和:这是一个好问题。当下,我国在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运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就森林火灾而言,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投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保险的力量,形成一种齐抓共管、协同高效的治理模式。 

经济观察网:我国有哪些具体实践,现在做得怎么样?

王和:在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财政、林业和保险监管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森林保险已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全面推开。如广西就推出了“政策性森林保险”,构建起覆盖全区14个设区市111个县(市、区)的森林保险体系,承保面积达到5554.4万亩,保险金额共计584.46亿元。仅2024年上半年,就向2191受灾农户赔付8114.31万元。 

经济观察网:那么,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如何?

王和:我认为,要坚持两个基本定位,一是森林涉及国计民生,特别是绿色中国战略;二是森林属于高风险领域,一旦发生风险,将造成巨大损失,不仅有直接损失,还有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因此,要继续大力发展森林保险。同时,在发展森林保险的过程中,要坚持“中国特色”,即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发展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力度。此外,保险业要全面提升森林保险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基于科技的风险管理和服务能力,如利用遥感和无人机技术,为职能部门和农户提供风险监测和预警服务,有效降低风险,实现科学发展。 

经济观察网:你提到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成功经验,比如广西的案例。除了政策支持外,是否需要更大力度引入市场化机制?

王和:我认为,按照“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应当是“政府 市场”模式,即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保险服务。但基础和落脚点还应当是市场,通过建立专门的森林保险市场机制,推动保险服务能力的提升,为农户提供更加完善和优质的服务。 

经济观察网:如何在森林管理中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位一体”的风险治理模式?

王和:首先,政府需要统筹协调政策资源,特别是推动制度创新,加快我国森林保险的发展;其次,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农户均要通过强化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暴露,实现“减量管理”;第三,公众要树立公民风险责任意识,特别是在森林活动中,要自觉强化用火责任意识,降低森林火灾风险。 

经济观察网:如何通过更高效的政策设计和技术创新,推动我们从“被动防控”转向“主动管理”?

王和:政策设计方面,重点是强化责任以及责任追究,如我国的《森林法》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发挥群防作用。技术创新方面,应当是未来森林防火的重点,即依托遥感技术,建立实时和动态的风险监控机制。但最重要的是建立“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实现从“被动”向“主动”的升级,进一步提升火灾风险管理的效率。 

经济观察网: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你认为中国的森林管理体系如何体现“中国特色”?这是否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

王和:答案是肯定的。从本质上看,森林火灾风险属于“公共风险”,森林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是不能简单地交给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导入一定的公共资源,才能确保社会效率相对较高。“中国特色”的核心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秉承“求真务实”的态度,处理好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就森林风险管理而言,既不是“大包大揽”,也不是简单“交给市场”,而是采用“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保险运行”的模式,实现社会风险治理模式的创新,成为发展中国家风险治理的典型案例,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gnxw/1015773.html

标签: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