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笛声悠扬的远古村庄:访舞阳贾湖遗址|访古

admin 阅读: 2025-01-04 10:21:25

(原标题:那笛声悠扬的远古村庄:访舞阳贾湖遗址|访古)

翟德芳/文 结束了郑韩故城博物馆和遗址的探访,我驱车南下,直奔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贾湖遗址在 1986 年发现了 8000 年前的骨笛,后来被确定为中国百年考古百大发现之一,我对之一直向往不已,但始终没有机会一睹真容,这次河南访古之行,就把这里作为必到的遗址来安排。

由新郑到舞阳有一段高速公路,总里程也就 150 多公里,所以我早发新郑,行车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已经站在贾湖遗址博物馆的门口,开始了对这个遗址的探访。

贾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贾湖遗址其实发现得比较早。 1962 年,当地文物干部就在这一带进行过勘察,发现人骨和红烧土,还在红烧土上发现有稻壳印痕。但当时没有发掘,后来, 1975 年 8 月,舞阳县境内出现水灾,修筑护村堤时,遗址中部文化层遭到破坏。 1978 年秋,贾湖村民再次加筑护村堤,再次使文化层受到破坏。

贾湖遗址出土的角把罐

1980 年,河南省博物馆派员到舞阳调查,确认贾湖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三年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贾湖试掘。此后到 2001 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先后进行了 7 次科学发掘,揭露面积 2600 多平方米,发现房址、窖穴、陶窑、墓葬、兽坑、壕沟等各种遗迹近千处,陶、石、骨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数千件。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镖

2013 年 9~12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作,在舞阳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 8 次发掘,清理墓葬 97 座,还有房址、灰坑、兽坑等遗迹,出土陶、石、骨、角、牙等器物 600 余件及大量陶片和动植物遗存。 10 年后,又于 2023 年开始第 9 次考古发掘。

贾湖遗址出土的折肩罐

贾湖遗址的发掘成果,表明此处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重要遗址,C 14 、热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 9000~7500 年,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贾湖遗址的发掘,提供了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连接点,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文化,完整展示了 9000 至 7500 年前人类从狩猎采集向稳定农业生产过渡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最高成就。

以该遗址为代表的贾湖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类型,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主要源头,年代范围为公元前 7000 ~前 5800 年,主要分布在淮河上游的支流沙河和洪河流域,最北可达颍河、汝河流域。

贾湖文化与周边区域古代文化的关系

贾湖遗址的遗迹遗物

贾湖遗址总体近圆形,总面积达 5.5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 1-1.5 米。遗址中共清理出房址 45 座、陶窑 9 座、灰坑 370 座,墓葬 249 座、瓮棺葬 32 座、埋狗坑 10 座,以及壕沟、柱洞等遗迹现象。

贾湖遗址墓葬发掘现场

贾湖遗址的墓葬比较简单,大体可分为一次葬、二次葬、一次葬与二次葬的合葬和迁出墓四大类。绝大部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垂直或口稍大于底。墓向以西为主,次为西南,少量西北,所有墓葬均未见葬具。墓中有随葬品的现象比较普遍,随葬物大多为生活实用品,男性随葬品多为石铲、石斧、骨镖、骨镞等,女性随葬品以骨针、纺轮、磨盘较多。有的随葬品成组出现,如龟甲、骨笛、叉形器成组出现的墓葬有20多座。这样的墓一般较大,随葬品较丰富,包括一墓二笛、鼎罐壶组合、成组龟甲、玉殓葬等体现礼乐文化萌芽的现象。

贾湖墓葬的鼎壶罐随葬组合

贾湖遗址发展中期开始出现排列有序的公共墓地,表明阴阳两界的观念已经形成。同时还实行成年人和婴儿分葬的埋葬制度,即婴儿不进入公共墓地。这类葬俗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中比较常见,应是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观念的反映。

贾湖房屋的复原模型

房址大多为椭圆形,结构以半地穴式为主,多为单间,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多间房。房址内有灶台、柱洞等。有的房址有奠基用龟的现象。窑址较小,有窑室、火门、烟道和烟孔,有的保留有窑箅和火道。有的房屋似已具备特殊功能,如 2013 年发掘的F5就可能具有祭祀神庙的性质:它的位置并不在聚落中,而在墓葬区中间;其居住面填土均匀坚硬,与一般房址居住面不同;其房屋中间存在非正常死亡的墓葬,随葬了包括骨笛、象牙雕板、成套龟甲等高等级随葬品。此外,这座房址有两个时期的居住面,在下层居住面下还厚葬了两个非正常死亡者,这种现象说明此建筑的使用具有延续性,当时的居民很有可能长期在此进行祭祀活动。

贾湖遗址出土的双耳罐

贾湖遗址出土的绿松石坠饰

出土的遗物主要包括陶制品、石制品、骨角牙制品及动物遗骸、植物果核等。陶制品以红陶为主,有炊器釜、鼎、甑,食器钵、三足钵、碗,盛器缸、双耳壶、罐、盆及渔猎工具弹丸、网坠、陶锉、纺轮等。石器包括加工工具石砧、石钻、石锤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舌形石铲、齿刃石镰、石斧、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石矛等。装饰品有石环、柄形饰、管形石饰、各种坠饰、穿孔石器等,大多打磨精、石质美,坠饰多为绿松石。

骨角牙制品包括狩猎、捕捞、纺织、生活及宗教用品,主要有骨镞、骨镖、骨矛、骨匕、骨锥、角锥、牙锥、骨针、骨刀、叉形器、骨笛等。其中叉形骨器仅见于贾湖遗址,多与龟甲、骨笛同出,可能是一种宗教仪式上的道具。动物遗骸有20多种,既有飞禽,也有走兽。植物果核主要有炭化的人工栽培稻、野生稻、栎果、野胡桃、野菱、野大豆等。

贾湖遗址出土的叉形骨器

贾湖遗址的重要发现

贾湖遗址先后发掘逾 3000 平方米,有许多重大的发现。举其要者,可有以下几点。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贾湖遗址共发掘出近 50 支骨笛,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骨笛系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长度在 17.3~24.6 厘米,直径在 0.9~1.72 厘米间,制作规范,形制固定。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经中央民族乐团的音乐家测试,已具七声音阶,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在此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才有五声音阶,所以这个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的历史。至于这些骨笛的作用,有人认为是为了模仿鹤鸣、吸引猎物,也有人认为是为了向上天祈愿、诉说心声,当然也不排除具有综合的功能。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贾湖遗址发现 17 例契刻符号,分别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其中龟甲上有刻符 9 例。龟甲上所显示的契刻符号,形成年代比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早 4000 多年,比半坡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早 2000 年。据专家研究,这些刻符有横、点、竖、撇、捺、横折等笔画,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有些符号与商代甲骨文相似,如形似眼目的“目”、太阳纹等。甲骨契刻符号多出现在用于随葬的带孔龟甲甲板上,为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龟甲上的“目”形刻符

陶器上的太阳形刻符

贾湖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陶制三足鼎形器物,包括罐形鼎、盆形鼎、钵形鼎等。这是世界最早的鼎形器,不仅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还具备了一定的祭祀属性。这里是中国“鼎文化”的源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贾湖遗址出土的盆形鼎

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猪骨骼。动物考古学者从猪的年龄、齿列扭曲程度等方面研究考证,这些猪骨带有明显的人类饲养迹象,表明贾湖先民已经开始驯养家猪。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早的驯化猪,意味着贾湖可能是东亚家猪起源地之一。

贾湖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考古工作者在贾湖遗址还发现了炭化稻米。对其中部分炭化稻米进行形态学分析,发现其中 80 %以上和野生稻有明显区别。专家分析,贾湖古稻属于人工培育的原始栽培稻,虽然整体规模并不是很大,但稻作农业已经出现。从贾湖遗址出土的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加工用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农业工具来看,当时已经有了从耕种到收获、再到谷物加工的一整套生产过程。

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

此外,从贾湖的遗迹遗物分析,贾湖不仅是世界最早的酿酒地之一,还是世界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地,另外还有世界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并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故此这里被学者誉为“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贾湖居民复原像

对贾湖遗址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贾湖居民的体质特征与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比较接近,同中原地区古代居民有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七八千年前,贾湖地区处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环境,物产丰富,聪明勇敢的贾湖人制造出得心应手的工具,在渔猎采摘同时,发展起初级的农业和养殖业,以此为基础,贾湖先民构建起多彩的精神文化。以贾湖骨笛为先声,出现了初级的“礼”与“乐”,二者相辅相成,并在以后发扬光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贾湖在中华礼乐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源头性的重要地位。

 

贾湖遗址博物馆外观

看完贾湖遗址博物馆的展陈,我回头再看这座博物馆本身,其一座座别致的圆形建筑错落有致,并以廊道相连,恰似一朵朵迸溅的水花。此时我仿佛又置身于馆内,欣赏着那些精巧的骨笛,耳旁响起悠扬的笛声。这笛声跨越了七八千年的岁月,因此格外悠远、低回,动人心弦。

感谢您对文博时空原创内容的关注,我们将过往的精华内容汇聚成典藏级书籍《至美国宝》,里面包含 1000 张高清文物影像及讲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入下方视频,点击左下角链接购买。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gnxw/1003424.html

标签: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