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科耶夫:小官僚到大哲人的转变之路"
网络 阅读: 2024-09-13 10:42:33
亚历山大·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1902~1968)最早与中国发生(间接的)关系,还是三岁的时候。那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打得如火如荼,他的父亲弗拉基米尔·科耶尼科夫应征入伍,于3月战死在满洲里。
再次与中国发生关系,则是1921年,19岁的科耶夫流亡德国期间,在海德堡大学注册,选修哲学和东方语文学,其间学习了梵文、藏文和中文,并连续三学期选修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课。但他故意避开了大名鼎鼎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东方哲学上。
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通过海德堡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主题中便包含梵文和中文。1926~1933年,在亚历山大·科瓦雷引荐下,新婚的科耶夫来到巴黎高等研究院,修习宗教哲学及东方语言学,范围涉及印度、中国、日本以及伊斯兰地区。
而直到1967年,科耶夫才在生命接近终点时,第一次踏上这片神秘而激动人心的土地,那时候,中国正淹没在一片红海洋里。科耶夫没有来得及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观感与评论,第二年,他就在欧共体的一次会议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耐人寻味的是,在离开“东风”策源之地回国的路上,他特意绕道去德国拜访了卡尔·施米特,而施米特当时正热衷于研究“游击队理论”(这是他1963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的书名),其中,取得了革命胜利的中国被推崇为游击队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在此前与科耶夫的论战中,施米特坚决反对科耶夫关于世界最终必定走向“普遍均质”之终结的判断,其论据之一,便是游击队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的活跃。那么科耶夫在与施米的彻夜长谈中,带去了来自正在翻天覆地的中国的怎样的信息与判断?
再次与中国发生关系,则是1921年,19岁的科耶夫流亡德国期间,在海德堡大学注册,选修哲学和东方语文学,其间学习了梵文、藏文和中文,并连续三学期选修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课。但他故意避开了大名鼎鼎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东方哲学上。
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通过海德堡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主题中便包含梵文和中文。1926~1933年,在亚历山大·科瓦雷引荐下,新婚的科耶夫来到巴黎高等研究院,修习宗教哲学及东方语言学,范围涉及印度、中国、日本以及伊斯兰地区。
而直到1967年,科耶夫才在生命接近终点时,第一次踏上这片神秘而激动人心的土地,那时候,中国正淹没在一片红海洋里。科耶夫没有来得及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观感与评论,第二年,他就在欧共体的一次会议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耐人寻味的是,在离开“东风”策源之地回国的路上,他特意绕道去德国拜访了卡尔·施米特,而施米特当时正热衷于研究“游击队理论”(这是他1963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的书名),其中,取得了革命胜利的中国被推崇为游击队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在此前与科耶夫的论战中,施米特坚决反对科耶夫关于世界最终必定走向“普遍均质”之终结的判断,其论据之一,便是游击队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的活跃。那么科耶夫在与施米的彻夜长谈中,带去了来自正在翻天覆地的中国的怎样的信息与判断?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cjnews/767632.html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