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术界对经济学未来走向的深度解析
一本记录2009年德国经济学界大论战的新书《经济学的未来: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近日上市。3月28日,主编该书的德国经济学家拉尔斯·P.菲尔德、丹尼尔·尼恩提特、中国经济学家胡琨等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与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多位经济学家对话,交流中德经济学研究互鉴等话题。
拉尔斯·P.菲尔德自2010年起担任德国弗莱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及瓦尔特·欧肯研究所所长,2011~2021年任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五贤人”)委员,其中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任主席。在新书发布会中,菲尔德回顾了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崛起历程,阐述了秩序自由主义在德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9因科隆“教授起义”事件,在德国引发了两种经济学方法之争。《经济学的未来》编选了一批相关的学术文献,记录了自21世纪初以来关于秩序自由主义的若干最新讨论。
多位中国学者在活动中发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对比了中德经济学发展路径,认为实用主义在中国经济改革中起了关键作用。他指出,新加坡是一个秩序自由主义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严明的法治与自由的市场相结合。谈到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体系时,他提到自己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国家,认为国家的能力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需要认真研究。
浙江大学罗卫东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学面临量化分析强化与学科封闭性的挑战,其发展方向之争聚焦于理论优先与工具优先、普遍知识与情境知识的平衡。他认为,中国经济学虽已迅速国际化,但面临学术评价体系单一、缺乏真正的学术共同体等问题。他呼吁,通过跨文化对话推动理论创新,构建包容性的多元化学术生态,并借鉴德国秩序自由主义的制度设计经验,为中国经济学发展注入新活力。
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指出中国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路径的差异。他提到,中国经济学界需关注制度背景,避免简单套用“无摩擦”的理论。中央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协调地方行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他期待中德学者通过此次交流,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新视角。
《经济学的未来》一书列入“当代经济学新系”丛书,该丛书由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任总顾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黄少卿担任编委会秘书长,已出版复旦大学教授韦森的《重读凯恩斯》一书。
《经济学的未来: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
[德]拉尔斯·P.菲尔德、胡琨、[德]丹尼尔·尼恩提特、郭琼虎 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3月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cjnews/1103173.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