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聚焦中国经济改革:提振消费,持续开放
网络 阅读:1553 2025-03-25 22:48:19
当前,随着企业出海提速,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出现了哪些变化?中国经济又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与机遇?
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高端对话:中国改革与经济前瞻”环节中,多位重磅嘉宾针对上述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高端对话:中国改革与经济前瞻”现场。摄影/吴军)
“中国经济的稳定回升态势已经确立,是不可逆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认为,尽管过去两年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是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超常规、逆周期的宏观政策予以应对。随着政策逐步落实,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稳中有进的局面,已经重新步入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与十年前相比,‘中国制造’出现了出口产品结构性、趋势性的变化。”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在论坛上表示,2010年以前,我国出口70%以上是塑料、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不到30%。但去年,中国制造总出口量为3.4万亿美元,比2010年1.5万亿美元的出口量翻了一番。除总量翻番外,我国出口产品中90%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仅有10%是轻工纺织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制造’的产品结构出现了深刻的、趋势性的良好发展势头。
今年,我国GDP目标为5%,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与机遇?与会专家从对外开放、对内提振内需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过去供给不足,增长模式是投资推动型的。现在转到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个消费既包括内需,也包括外部需求,这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黄奇帆认为,最近十年,中国从过去外循环为主转变为“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继续保持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黄奇帆指出,过去十年,中国对外开放出台多项新措施。从贸易政策上看,贸易政策以出口导向为主,既鼓励出口,也鼓励进口。从投资政策上看,中国既鼓励外资到中国投资,同时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在区域开放上,从以沿海地区开放为主,到现在沿海、内陆同步开放。
此外,黄奇帆强调,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不仅关注贸易量、资金量,更关注营商环境。开放的目的是要使中国各个区域营商环境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程度能够与国际接轨,包括负面清单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工人的劳动权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
在提振内需方面,彭森则表示,中国居民目前的最终消费率只有38%,低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水平。内需不足源于中国长期在观念上存在“先生产后生活”“重投资轻消费”的传统思维。伴随着这种传统思维,市场出现了消费压抑的情况。
为提振消费,彭森表示,一定要为消费正名,中国经济要走消费繁荣的道路。他同时建议,制定“十五五”规划时,可以增加消费率指标,下一个五年计划可以把中国的消费率增加5至8个百分点,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吴晓求认为,中国经济未来最重要的是信心。信心既是消费者的信心、投资者的信心,也是企业家和市场主体的信心。信心来源于完善的法治。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cjnews/1092153.html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