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成渝飞起的成都银行,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网络 阅读:126 2025-03-25 18:58:36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撰文 | 宋  歌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过去一年,地方银行成都银行表现很显眼。借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东风”,成都银行业绩喜人,以66.44%的年内涨幅位居首位。

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成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29.77亿元,同比增长5.88%;实现归母净利润128.63亿元,同比增长10.21%。

从资产质量来看,截至2024年末,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0.66%,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79.28%,同比下降25.01个百分点。

不过,成都银行显眼业绩的背后,其客户质量却可能因为不够优质,藏着高杠杆风控的风险。一旦暴雷,那么将非常危险。

一、借着“成渝经济圈”风口起飞的猪

最近几年,成都银行业绩发展迅速,与成渝经济圈风口紧密相关。在2016年以前,成都银行业绩并不佳,曾经一度深陷盈利低谷期。

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为86.10亿元,同比下降3.89%;实现归母净利润25.77亿元,同比下降8.48%。

这已经不是成都银行第一次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情况,在上一年就已经出现下跌迹象。

但2016年左右,作为城商行的成都银行,迎来了业务转型的关键期。

当时,恰逢“十三五”规划开局,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成渝地区一步步实现战略升级,被打造成双城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近7.4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

作为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的本土金融机构,成都银行依托与成渝经济圈的共生关系,随之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成都银行不断深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绿色食品、城市服务等重点产业,并加大对基建贷款的投入,基建类贷款占比逐年提高。

截至2017年末,成都银行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入贷款总额高达194.03亿元,同比增加77.52%,其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也由8.01%升至13.05%。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银行主要资产和信贷都集中在成都市,占比在七成左右,而其他城市和省外的重庆、西安占比却不足30%,因此被称为“城商行里的对公之王”。

紧紧扎根地方的成都银行,在一番努力后,其业绩也跻身优等生行列。

根据最新披露的业绩快报数据,成都银行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2024年全年,成都银行实现营收规模229.77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5.88%。其中,净利润表现更为突出,归母净利润达128.63亿元,同比增速达10.21%。

在资产质量管控方面,成都银行继续延续稳健态势,年末不良贷款率进一步压降至0.66%,较年初优化0.02个百分点,这一指标在17家城商行中都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

可以看出,成都银行在2024年实现盈利和资产质量的双重提升,同时,随着风险指标的持续优化,成都银行也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都有了更大突破,为区域金融稳定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营业数据利好的加持下,成都银行也成了优质股,去年股价业绩也很不俗。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数据显示,成都银行在2024年市场表现强劲,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收市,全年股价累计涨幅达61.32%,不仅超越浦发银行等同类银行,还在行业板块中位列涨幅榜第三位。

可以看出,成都银行在资本市场非常被看好,其具备一定的资本增值潜力。

二、深陷舒适区,亟待解决业务单一化

从来没有一直能狂奔的狮子。成都银行近几年虽然营收仍保持正增长,但增速不断下滑,明显已经陷入停滞期。

翻看成都银行过往业绩,自2021年到2024年,该行营业收入分别为178.9亿、202.4亿、217.0亿、229.77亿元,同比增长22.54%、13.1%、7.2%和5.8%,增速显然正不断放缓。在归母净利润方面,同期成都银行规模净利润分别为78.3亿、100.4亿、116.7亿和128.63,对应增长速度分别为29.98%、28.24%、16.22%、10.21%,虽然看似成都银行净利润增速还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实际上下滑速度堪比坐滑梯一样快。

成都银行业绩增长放缓,归根结底传统业务模式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一直以来,成都银行能崛起,主要依仗基建贷款和对公业务,尤其在“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方面,是推动其增长的关键引擎。

具体来看,成都银行对“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的贷款投放量从459.90亿元大幅增长至2570.27亿元,其占比也相应地从18%显著提升至36%。

成都银行基建投入贷款五年内实现三倍增长。基建相关信贷在对公信贷中的占比也持续攀升,目前已达64%。2024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成都银行在该方向上的贷款规模已达到943.73亿元,占比接近14%,在所有行业中位居第二。

此外,成都银行的房贷占比也一路飙升,从原本65%已经提升到72%,占比高达三分之二。

不过,鸡蛋总放在一个篮子里,未必是一件好事。表面上成都银行躺在舒适区,实际上营收结构单一背后正危机四伏。

现如今,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房地产行业频繁暴雷、地方债务压力不断增大,建筑行业也从曾经朝阳行业进入结构性转型的关键期。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时,基建投资增速降至5年来的最低点,而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的市场规模突破万亿。

受大环境影响,成都银行在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贷款不良率问题格外突出。截至2024年6月末,虽然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为1.82%,但建筑业贷款不良率却上升3.98%,这两个行业还是不良率前二高的行业。

此外,截至2024年6月底,成都银行的重组贷款为18.54亿元,与年初相比增加16.34亿元,其中不良贷款达12.44亿元;逾期贷款则高达63.53亿元,短短半年时间增长了近30%。无论重组贷款还是逾期贷款,成都银行增长速度都非常快。

显而易见,随着基建行业情况大不如前,尤其当地方负债率上升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调整后,成都银行光依靠基建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套路早已行不通,反而越走越不灵。

三、资本补充压力大,亟需新增长曲线

一直以来,要想评估银行稳健运营的情况,资本充足率这个指标尤为关键。

但成都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却一直表现不佳。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86%、12.44%、15.62%。而同期内,成都银行的这三个指标分别为8.40%、9.11%以及13.40%,显然都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在整个A股上市银行中处于垫底水平。

事实上,自从2018年上市后,成都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2018年上市之初的11.14%已经下降至8.40%,距离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7.5%已经不足0.9%,而且明显在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

资本充足率可以衡量一个银行是否具备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较低也意味着当面临经济下行、不良贷款增加等风险时,银行并不具备足够的资本实现缓冲过渡。

因此,当成都银行急速扩张时,可能会因为核心一级资本补充渠道狭窄的原因,其资本结构很难满足监管和自身发展的需求。

此外,成都银行贷款集中且贷款利率高的问题也同样值得注意。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成都银行企业贷款收益率为4.55%,而该行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达456.15亿元,占同期资本净额的41.35%。

在A股城商行中,成都银行的贷款集中度仅次于西安银行和兰州银行,位列第三。相关监管要求是贷款集中度不得超过50%,成都银行明显正接近临界值。

其实成都银行这几年贷款集中度都是越来越高,而且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也是不断攀升。过度依赖少数大客户贷款,一旦这些客户出现经营问题,对银行经营情况冲击将巨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银行的企业贷款收益率为3.49%,成都银行虽然收益率更高,但其实意味着其客户质量远不如招商银行,风险通常很大。

看似繁荣的成都银行,倘若不能趋利避害,其实其存在的隐患并不小。

面对自身经营压力,其实成都银行也一直在积极转型,主要是向大零售领域发展。截至2024年6月末,成都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及其他的余额为199.05亿元。

不过,成都银行的个人贷款仍主要是个人购房贷款,在个贷占比中高达72.17%,虽然较年初下降,但仍占大头,其零售转型实际情况远不如预期,亟需新的第二增长曲线。

结语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崛起浪潮中,成都银行算是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通过深耕区域战略红利,其资产规模五年间从不足3000亿元飙升至1.2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连续五年下降至0.66%,更成为城商行中的行业表格内。

但由于对单一业务和区域政策太过高度依赖,成都银行面临要走出舒适区进行转型的阵痛期。

此外,成渝地区还有新银行不断组建,也给该区域的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挑战。

对于成都银行来说,既要稳固现有的优势,又需逐步向更全面、更综合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城商行中的“学霸”。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cjnews/1091812.html

标签: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