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药集团达成超12亿美元交易,中国制药企业持续受关注
2月19日早间,石药集团公告,石药巨石已与Radiance Biopharma就集团的重组抗人类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ROR1)抗体偶联药物(ADC)SYS6005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地区的开发及商业化订立独家授权协议。这也是国内生物药物最新达成的一项海外授权交易,总价值有望超过12亿美元。
根据该协议条款,石药巨石将收取1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权收取最高1.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及监管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0.75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收取根据该产品于该地区的年度销售净额计算的分层销售提成。
ADC是目前各大制药巨头纷纷抢占的赛道。这种药物被称为“生物导弹”,可直接瞄准并杀死癌细胞,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害。此前包括辉瑞、艾伯维和默沙东在内的大型制药厂商都进行了ADC产品的引进和布局。
去年11月,国内生物药企科伦博泰首个国产靶向TROP2的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商品名:佳泰莱)获得NMPA批准于中国上市,为ADC药物在国内的商业化路径提供了参考。
石药集团的最新交易也反映了今年中国生物药对外授权的趋势不减。就在本月早些时候,复宏汉霖刚刚宣布与Reddy’s Laboratories SA就公司自主开发的在研达雷妥尤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5(重组抗CD38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签署授权许可协议,交易总价值超过1亿美元。
根据DealForma的数据,2023年和2024年,跨国大药企从中国公司授权许可获得的新药资产已经分别占该年全部许可资产的29%和31%。该机构预测,十年后,很多进入美国市场的药物将源自中国研发。
在过去两年里,包括阿斯利康、GSK和默沙东在内的大型制药集团都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签署了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授权协议。有业内观点认为,中国生物技术的繁荣与在人工智能领域出现的“DeepSeek时刻”如出一辙。
荷兰风投基金Forbion合伙人Wouter Joustra表示,基于研发生产效率以及在时间和成本方面的优势,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引起投资者新的兴趣。
值得关注的是,优质的早期临床阶段药物更受跨国药企青睐,这些早期药物被称为“青苗”。一位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如果中国生物药物能够证明早期的药物临床效果,那么将能为制药巨头减少更多投资风险。”
他还称,中国生物药物更多地专注于改进现有药物,例如调整化学成分、提高疗效或在适应症方面寻求突破。
分析人士认为,通过在中国进行的早期临床试验数据,跨国巨头可以快速对这些药物的早期数据进行评估,从而作出投资决策。
华菁证券研究员赵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很多刚刚开始一期的中国临床项目,都已经有由研究者发起的试验(IIT)的数据了,这对于提升研发效率很有帮助,助推了西方制药公司购买中国包括ADC、基因疗法等药物的热情。”
根据研究公司Airfinity的数据,在中国,IIT数量出现井喷,从2018年的约2500项飙升至2024年的8000多项。分析师表示,中国的医院和研究机构对临床研究反应迅速,由于监管灵活性更高,招募受试者的成本比在美国进行类似临床研究更低,因此获得人体受试者的临床数据相对较快。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cjnews/1049108.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