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医疗影像技术突破:辐射剂量降70%,细微血管清晰可见
2月1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台“零噪声”DSA复杂冠脉介入(PCI)手术,标志着这一由国内自主研发的突破性医疗影像技术设备首次投入临床使用,也开启了国产高端DSA技术的新阶段。
DSA是一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查手段,通过注射造影剂来显影血管病变。据介绍,“零噪声”DSA,即在临床场景下,能够在保证不损失影像细节的同时,消除传统DSA设备的“噪声”,实现无肉眼可见噪声的DSA,使图像更清晰,辐射剂量更低。
全球首台“零噪声”DSA由联影医疗在葛均波院士团队指导下攻关研发,解决了临床介入治疗手术中细小血管难以看清的痛点;更低的辐射剂量能使医生患者“吃线”更少。
联影医疗X射线事业部总裁向军表示,“零噪声”DSA通过优化成像系统,让图像中的干扰性噪点几乎完全消失,DSA设备的图像空间分辨率因此提升达57%,信噪比提升超过4倍,造影辐射剂量降低至少70%。
70%的辐射剂量降低对于医生和患者都具备重大的意义。葛均波表示,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尤其是复杂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手术,通常时间较长,有时甚至要持续做好几个小时,对于医生和患者而言,长时间暴露在辐射中,会增加健康风险,甚至损伤到身体一些敏感的器官部位。这种伤害有时在临床上并不容易立即发现,可能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逐步显现。
葛均波实施的首台“零噪声”DSA手术就是一台高难度的逆向CTO手术。在CTO逆向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精准操作,选择合适的侧枝血管并推进逆向导丝。这项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尤其是在遇到小血管时,医生通常只能通过经验“盲穿”来寻找左右冠脉之间的血管通道。
“零噪声”DSA的临床推广将有望大幅降低CTO手术难度,从而提升CTO手术的成功率、节约CTO手术时间。
葛均波说道:“有时候我去基层医院,设备图像质量不太好,会影响手术的操作。传统的DSA设备往往无法清晰显示微小的血管或侧枝循环,增加了手术难度。逆向CTO手术对设备有较高的要求,必须拥有高质量的影像支持,才能确保CTO手术的成功。”
他认为,最新的“零噪声”DSA技术是血管介入领域的重大突破,大幅提升了图像质量,冠脉造影的间隔支、对角支等侧枝小血管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透视图像质量达到了造影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距离1895年伦琴发明X射线正好130周年。葛均波认为,我国国产自主研发医学影像的这一技术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就好比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DeepSeek也展示了不劣于美国OpenAI的技术一样。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公司拥有’零噪声’技术。”他说道。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本文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cai.bangqike.com/cjnews/1048629.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